卷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填
TUhjnbcbe - 2022/11/13 19:21:00

今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平谷上宅遗址名列其间。上宅遗址位于平谷区上宅村西北的泃河北岸二级台地上,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上宅文化的命名地,距今约有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经说过:“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珠联璧合,填补了北京史的空白。”

上宅遗址现存面积约平方米,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共出土文物余件,包括陶器、石器和动植物遗存。装饰斜向刮抹纹、压印“之”字纹的弧壁筒形陶罐、平底陶钵、圜底陶钵和圈足陶钵,以及单面起脊石斧状器、盘状磨石等器物群,表现出鲜明的特征,代表了燕山南麓泃河流域独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被命名为“上宅文化”。此外,遗址内出土大量鸟、猪、羊、猴等动物形象的陶、石质雕塑和器具,反映了史前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

上宅遗址的发现及其确立的上宅文化,填补了燕山南麓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之际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的空白,补充了距今年前后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的中间缺环,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上宅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上宅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并准备建设一座上宅文化博物馆,将上宅遗址及上宅文化这颗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更好地展示给世界。

柴福善

上宅遗址出土器物之小石猴。

遗存

文物堆积分为八层

若论上宅遗址的发现,距今已有35年。年10月,平谷全县文物普查已经历时3年,普查工作已近尾声,仅剩上宅等一二个村落了。当普查人员来到距县城东30多里的上宅村时,在西北一块台地上发现了散落地表的夹沙陶片及石器。

台地南为泃河故道,北面山峦叠起,属燕山余脉。台地西端为砖厂,因取土烧砖及修筑民房建筑,台地已被蚕食大部,现存面积平方米。台地高4至5米,断面上明显可见陶片、石器堆叠在一起,最厚处达3米多。普查人员连午饭都顾不得吃,赶快着手采集,当时就采集到了原始石磨盘、残陶罐等。他们深感事情重大,赶紧向市里汇报。市文物工作队郁金城、王武钰等随即对上宅遗址进行抢救性试掘。在近40平方米的两个探沟中,出土盘状器、刮削器、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球、柳叶刀及其他异形石器几十种及饰有之字形纹、篦点纹等多种纹饰的罐、盘、碗、杯等陶器余件。

深腹罐

上宅遗址挖掘领队赵福生等带着这些整理的器物,请教考古界泰斗夏鼐先生。夏先生看后连连说这些器物很重要,是早期器物,有地方特色,应正式挖掘。赵福生清楚地记得,这次见面一个月后,还没等正式挖掘,夏老就去世了,成为深深的遗憾。

上宅遗址总发掘面积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较好的约平方米,分布在台地一道天然灰沟内。这道灰沟埋藏非常丰富,由于长期侵蚀和人为破坏,只剩下灰沟尾端。据当地村民反映,上世纪60年代在灰沟南部平整土地时,曾发现一片一片的红烧土和陶片,推测应为居住遗址。

遗址文物的保存程度和大家想像的不一样。上宅遗址的文物堆积分为8层,共出土文物余件。第四层出土较多的陶片及少量石器。陶器主要有夹砂褐陶深腹罐、鼓腹罐、钵、圈足钵、碗、杯、盅、勺等以及泥质红陶碗、钵。纹饰种类较多,以压印之字纹、篦点纹、刮条纹、抹压纹为主。第五层含大量炭屑、炭块和炭化果核,出土较多陶、石器。陶器与第四层基本相同。石器主要有石斧、单面起脊斧状器、盘状磨石、磨盘、磨棒及柳叶形石刀、燧石残核、残片等。经测定,第三层至第八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层,其年代距今约-6年。

第八层遗物较少,出土的陶片与北方的兴隆洼相近,甚至有专家将兴隆洼文化(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看成是上宅文化的直系源头,认为上宅文化的前身是兴隆洼文化。若此,上宅人是从兴隆洼那边迁徙过来的么?若不是,类似的文化又从何而来?还是同时期的人在不同地方的同时创造?不得而知。

年2月,由于上宅遗址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及发现,北京市文物局授予平谷县文物管理所“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奖”。

居住

半地穴建筑中有早期“火炕”

在发现了上宅遗址后,另一个疑问困惑着考古人员。当时人们在那里生活了一两千年,附近应该有居住遗址,但没有发现。而同样在年发现的北埝头居住遗址,则弥补了这个缺憾。

北埝头遗址是一处与上宅遗址同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此遗址在平谷区大兴庄镇北埝头村西米处,坐落于洳河南岸一片高出河床7米的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50米,面积约多平方米。遗址内堆积主要包含新石器时代和汉代两个文化层。遗址东部的一组汉代墓葬打破了早期文化层,遗址西部的一部分被村民取土时所破坏。经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地表深度一般在0.8米至1米,文化层厚度在0.5米至1米之间。第一次清理发掘60平方米,出土各类陶器93件,其中完整的13件。陶质以夹砂为多,陶色多灰褐色及红褐色,少量泥质陶为橘红色。火候不是很均匀,以致同一器物上往往有不同颜色。陶器纹饰以压印的之字纹数量最多,其次是划纹、刮条纹、篦点纹等,素面陶器较少。陶器中常见的,有大口深腹罐、圈足碗、鸟首镂空支架等。此外,还出土各种石器73件,分为细石器、大型石器。细石器约占三分之一,有镞、刀、尖状器、刮削器等。大型石器有磨石、斧、铲、杵、磨盘、磨棒等。在遗址东部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址10座以及汉代土坑墓4座。

在北埝头遗址发现的火种罐。

这些居住的房址属于篱笆墙式的半地穴建筑,无明显室门迹象。从房址残存的形状看,平面多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有3座为抹角方形,长径一般4米以上。在房址内壁底部发现了柱穴遗迹,居住地面经火烘烧,尤其每个房址地面中部附近,都发现1个或2个埋在地下的深腹罐。罐口稍露出地面,罐内存有较多木炭渣和灰烬土。陶罐周围发现较多红烧土碎块和木炭渣,说明深腹罐是用来烧煮食物并保存火种的灶膛。应该说,当时人们就住在这种篱笆墙式的半地穴房屋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特点。

半地穴房屋较为潮湿,尤其隆冬时节亦应极为寒冷,而深腹罐带有炭火,可烘干且烘热地表,便于日常居住。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否为北方火炕的前身?这里的先民选择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的*土台地上建造房屋,已经形成了定居的聚落点。居住遗址分布较为集中,呈现一种氏族部落的生活情状,其经济生活包含农业、狩猎、采集等多种因素。

经过对北埝头遗址出土器物的分析和炭十四测定:北埝头遗址文化遗存,相对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某些方面与东北地区的新乐下层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存在相似之处。如这些文化遗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细石器;陶器中都有夹砂褐色深腹罐或者叫做筒形罐的器物,陶器纹饰都有压印的之字纹,尤其是北埝头遗址陶罐上的竖之字纹与辽宁沈阳北郊新乐下层文化陶罐上的纹饰接近。这些相似之处,说明北埝头遗址与东北地区的早期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要早于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

装饰

出土艺术品种类多样

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所出土的器物具有鲜明特征,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艺术品三类。

生产工具多数为石质,主要是打制、琢制、磨制、压削的大型石器和一些细石器,共余件。有石斧、石凿、石锛、盘状磨石、石磨棒、石磨盘及单面起脊斧状器、砧石和石球。上宅遗址大型石器以盘状磨石和单面起脊的斧状器最具代表性,且数量很多。北埝头遗址中数量众多的盘状磨石和两端呈半圆形或方形的平底板状磨盘具有一定的特色。石斧为原始农业的重要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可用来加工粮食,而双刃石斧则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这表明两处聚落遗址的经济是以原始农业为基础,还包含狩猎、采集等多种生产形式。而石磨盘和石磨棒,或为北方石磨、石碾的前身。

细石器中以柳叶形石器最为典型,多为直接从石核上一次打击形成,但刃很锋利,有的长达10厘米。在上宅遗址还发现一种复合刃器,其刀身为骨质,呈柳叶形,长7.4厘米,刀背较薄,镶嵌刀刃的一面为一道沟槽;刀刃为燧石质,呈扁条形,长5厘米,宽1厘米,一面开刃,可见当时上宅先民的聪明才智与制造石器的精湛技艺。

生活用具都是陶器,可复原的近千件。这些陶器全部以手工制作,采用分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制成。陶色以红褐为主,陶质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类。主要有深腹罐、钵、碗、杯、勺、器盖等,器形和纹饰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其中圈足器和深腹罐是上宅遗址陶器的代表器形,制陶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上宅遗址出土了一个红顶碗,因其顶边是红色而得名,红顶碗很薄,有破裂,破裂处有两个小眼儿,似是缀合锔补了。

上宅遗址出土器物之陶塑猪头。

装饰艺术品有空心陶球、陶海马形饰、陶羊头、陶熊头形饰、陶塑猪头等,还有石质耳珰形器、小石鱼、小石羊、小石龟和小石猴形饰件。空心陶球为泥质红陶,壁厚仅1毫米,外径2.4厘米,素面无纹。内部装实心陶丸,摇时可滚动作响。经研究,空心陶球制作过程大致为:先捏小实心陶丸,外面裹上树叶或草叶,再在树叶或草叶外面包裹外壁,最后烧制。烧制中,树叶或草叶烧成灰烬,陶丸与外壁就有了间隙。其用途或许是一种摇着哗啦啦响的孩子玩具,也有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物研究认为应是当时的一种计数器。陶塑猪头造型瘦长,双耳后背,拱嘴前伸,两侧一对獠牙,形象生动;小石猴头部雕刻出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嘴巴,而身体则雕为蝉形。可以说,当时的先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尽管还没有语言文字,但一定形成了他们直观的显而易见的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而陶塑猪头和石猴等艺术品,反映了史前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我国雕塑艺术提早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这些艺术品,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可视其为装饰或摆饰之物。其实不仅如此,还应放到远古背景下思考。比如陶塑猪头,有学者研究“家”字,从象形会意上,认为上面宝盖头指房子,下面的“豕”字即是猪。部落时期最早的房屋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部落会议的场所,一是部落祭祀的地方。所以,“家”字的这个房子是个公共祭祀之所。而祭祀主要以牛、羊、猪为供品,所谓三牲。应该说,相对于牛、羊,远古时的野猪更难获得。从这个意义上,上宅遗址出土的陶塑猪头,是否具有一种原始祭祀的功用呢?也就是祭祀时,在没有捕获到野猪的境况下,是否可以陶塑猪头权作祭祀之物?

上宅遗址出土器物之鸟首陶柱。

此外,两处遗址中都出土了一种鸟首形陶器,有鸟首支架形陶器、鸟首形陶柱和鸟首镂空器。如北埝头遗址出土的鸟首支架形陶器,壁为圆筒形,较薄,有镂孔;上宅遗址出土的鸟首形陶柱为圆形圆顶,朝前凸出一鸟喙,鸟喙两侧为双眼,下部逐渐变粗为椭圆形,顶部及以下部分饰以羽状交叉划线纹;而陶镂孔形器圆形平顶,下部为圆筒逐渐变粗,上开四道竖长镂孔。根据形制推测,这些器物应为祭祀的器物,表明六七千年前的平谷先民,已经有了“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而这种图腾当是一种鸟。联想到“燕山”、“燕国”之称,据专家研究,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之前,北京地区应该有一个部族以燕为图腾。还有商族发祥于燕山以南之说,而商族所崇拜的图腾为“玄鸟”,即燕子,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些是否与上宅先民有内在关联呢?值得进一步探讨。

植被

孢粉分析发现桦树花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环境考古由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开始。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周昆叔先生撰文回忆,环境考古学是上世纪后叶,由地学,特别是第四纪地质学与考古学结合形成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形成规律的科学,侧重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历史关系,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文化堆积、遗迹、遗存及相关的自然沉积物,寻觅其环境信息,并探讨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上宅遗址出土的红顶碗,破损处有两个缀合锔补的眼儿。

根据环境考古资料,平谷由四面环丘陵山地、中间广平的盆地构成。北、东、南三面被绵延的燕山山脉所围,西部为二十里长山,恰似矗立平谷西边的一座屏风。东来的泃河与北来的洳河带来的沉积物,使平谷盆地成为一个平坦的肥沃原野。平谷盆地大致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离河较远,地势一般高出河面10米左右的台地或二级阶地,形成于1万年前的更新世,堆积有马兰*土等。而离河较近的一级阶地,高出河面约3到5米,形成于1万年后的全新世,主要由砂、砂砾、砂黏土及黏土堆积而成。

人类自万年前告别了干寒严酷的末次冰川时期,迎来了环境好转的一个新时代。在这个万年时间里,环境变化可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距今约至年的全新世早期,环境变好,气温上升,雨量增加,万物复苏,泃河、洳河活力显现;第二阶段,为距今约至年的全新世中期,环境最适宜,气温较今略高,雨量丰沛,泃河、洳河河水丰满;第三阶段,为距今约年直至现在的全新世晚期,环境变坏,气候干旱,生物生长环境不如前期,泃河、洳河河水减少,沿河高出河面3至5米的一级阶地形成。

随着气候环境变化,在气候暖湿的全新世中期,人们生活于平谷盆地的山前台地或二级阶地上,而新石器时代遗址、商周遗址均坐落其上。战国以后,人们才逐渐生活在沿河新形成的一级阶地上。为研究上宅遗址古生态和人们的生活,专家从遗址剖面自下而上取样进行孢粉分析,有23个种属的孢子、花粉和藻类,其中,木本植物花粉有松、栎、栗、榆、桦、桤木、榛、鹅耳枥及椴等;草本植物有麻*、禾草、藜、茄、香蒲、车前、十字花、葎草、莎草、蒿等;蕨类植物有卷柏、石松、水龙骨;藻类植物有环纹藻。从这些植物成分看,上宅遗址新石器时代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原。

其中,遗址第八文化层,即上宅文化初始时期,发现60粒桦树花粉。桦树要求凉爽的环境,目前在暖温带地区自然生长在海拔米的山上,反映的环境不是距今至年间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中最温暖环境,说明第八文化层的时代可能距今年前,也就意味着上宅文化起始时间应早于年。

周先生说,环境考古,为上宅文化发展、人类活动规律提供了科学阐述,这是我国这一新兴科学的开始。此后,环境考古受到国家重视,在全国兴起,诸多学术机构成立,人才与成果涌现,对考古学、地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推动都有重要贡献。

影响

上宅文化覆盖京津冀三地

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的发现,引起考古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几次来上宅遗址考察,鉴定出土器物。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系教授侯仁之先生考察上宅遗址,指导挖掘研究工作。大批专家学者及文物部门领导,亦纷纷现场考察指导。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在我国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称上宅遗址研究为“新时期考古学的开路先锋”;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为上宅遗址题词“红山之祖”。侯仁之教授认为上宅遗址要早于西安半坡遗址,是一种代表北京东部地区的独具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具有综合的研究价值。

就北京地区来看,现经系统发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较少,根据发现顺序包括昌平雪山遗址、密云燕落寨遗址、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平谷上宅和北埝头遗址、房山镇江营遗址、怀柔转年遗址,其余新石器时代遗存均为零星发现。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初步建立起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上宅文化遗址填补了燕山南麓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之际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的空白,补充了距今年前后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的中间缺环,具有重要价值。

上宅文化范围,除位于平谷区的上宅和北埝头遗址外,还陆续发现河北省三河县孟各庄遗址、天津市蓟县清池遗址等,分布范围覆盖京津冀三地。在这些遗址中,上宅和北埝头遗址发掘面积规模较大,出土遗物也比较丰富,故此命名为“上宅文化”,以凸显其重要性。

上宅文化遗址处于燕山南北之间,北有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南有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北辛文化等。燕山南麓的上宅文化遗址,恰处于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区域,做了不同文化的分水岭,故显示出多地区、多种文化的因素。

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介于北方草原和中原两大地区原始文化中间地带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对研究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及我国南北文化交融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所言:“京东平谷县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研究,大有可能与京西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研究,后先相继,东西辉映,从而为既是全国*治中心,又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悠久而又连续发展的历史普增光彩。”

年9月,在金海湖畔建成的上宅文化陈列馆,是我国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博物馆,每年接待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游人考察参观。如今,随着上宅遗址列入国务院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相信“东有上宅”一词会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原标题:东有上宅)

来源:北京晚报文中图片由柴福善提供

流程编辑:TF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