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村丨南音今共古时听
文、摄/张声和
温州有多个行*村,自然村就更多了。有些村是让我们去看风景的,有些是可以作为民俗旅游的。若是名人故里的村庄,是要珍视它保护它,也是值得我们去探访的。在飞云江的南岸,有一座被宋代诗人林景熙称之为“水云深处”的地方,叫柏树村,它是南戏之祖高明(则诚)的故乡。这里有一座高则诚的纪念堂。
高则诚故居纪念馆
林景熙题诗《水云深处》旧迹
柏树村是个滨海的村庄,原为瑞安阁巷镇所辖,现是南滨街道下的一个村庄。全村户,人,以农、渔业生产为主。由于海涂适应蔬菜生长,当地村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与加工。
柏树村中留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老房子
这里自古以来是飞云江两岸交通要道。陆路,连接平阳万全的郑楼、宋埠、西湾、宋桥等乡镇;水路,舟楫便利,运输繁忙,大小河流与万全的水网通贯。此地属飞云江水系,是平瑞两县交界,临东海,是万全湿地之水的出海口。这一带历来是商贾聚集处,文人择居地,留下诸多人文历史。最出名的人物是南宋的陈则翁,元代的高则诚。
陈则翁,字仁则,号瑞洲(约—),南宋末期诗人。出生于书香之家,为人正直。官至广东副使,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据瑞安阁巷《陈氏宗谱》中的《瑞洲公传》记载:“因崖山之变,弃官归里,迁居柏桥,建集善院,奉宋主龙牌,朝夕哭奠,日与林景熙、裴季昌、曹许山辈以诗文往来,私相痛悼,作为诗歌,离黍之悲,溢于言外。”公元年(元成宗元贞二年)卒于家。陈则翁的诗很有硬骨气,在《闽峤*中》写道“兵马夜行残月下,弓旌寒响朔风高。”“自笑书生随玉帐,也腰刀剑束征袍。”
林景熙与陈则翁交往很深,常在柏树村居住,诸多的诗文写于此地。林景熙《题水云深处》诗,今被刻碑立于村中,云:“霏霏弄閒态,滟滟扬素纹。幽人不可即,但见水与云。苍狗纷世情,瞿塘在平地。所以盟白鸥,万荷最深处。”
而陈则翁的《半云庵和答林霁山》是一首后人评价较高的诗:“孤云伴孤吟,彼此识心事。促席聊自怡,不索远持寄。相亲期虚左,岂云自偶值。云乘龙之嘘,足以塞天地;人之气浩然,何尝有忧惧。霏霏秋景边,澹然一儒素。人亦云不殊,云因就人住。云定梦不飞,梦觉云如故。世路翻手交,闭关谢来吁。出此或苟焉,触处有余愧。”
高明(~明初),字则诚,一字晦叔,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出生在瑞安阁巷镇柏树村,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和弟高旸都是诗人,父功甫早卒。同里陈姓,与高家世有姻连。高明祖母和妻子为陈氏女,而高明女孙复作陈氏妇。因此说来,高明与陈则翁有亲缘。陈族祖孙四世十五人,均是诗人,都能为文作诗,且有通晓音律者,这对高明影响很大。
村中集善院,曾是高明读书处
高明于至正四年()参加乡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东*幕都事、绍兴府判官、江南行台以及福建行省都事等职。至正十六年(),辞官归隐,寓居鄞县(今属浙江宁波)栎社沈氏楼,《琵琶记》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问世后,蜚声剧坛,达到“演习梨园,几半天下”的盛况,成为元末剧坛上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从明以来六百多年,代有刻本,流传不衰。《琵琶记》是中国南戏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参与创作的戏文,代表了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戏文的终结和明清传奇的先声,它的诞生标志着南戏创作艺术上的成熟,是传奇的典范之作,对后世传奇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南戏之祖”(或传奇之祖)。所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戏文一种(失传)。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载:高明有诗文集《柔克斋集》二十卷,明中叶时已无传本,今仅存残篇散什。
曹禺先生题额
纪念馆中高明塑像
《琵琶记》的词采成就最高,既有清丽文语,又有本色口语,而最重要的则是体贴人情的戏剧语言。王世贞《艺苑卮言》说:“(高)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彷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
高明的诗文书法都很好。他年青时曾作诗:“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在杭州,他凭吊岳飞子冢,作《和赵承旨题岳王墓韵》:“莫向中州叹黍离,英雄生死系安危。内廷不下班师诏,绝漠全收大将旗。父子一门甘伏节,山河万里竟分支。孤臣尚有埋身地,二帝游*更可悲。”他写《次韵酬高应文》一诗,是十余年仕宦生活总结:“曾向天涯钓六鳌,引帆风紧隔银涛。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七国游淡厌犀首,十年奔走叹狐毛。争如蓑笠秋江上,自脍鲈鱼买浊醪。”
阁巷与林垟是相邻的古镇,也是温州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走出了许多科学家、教育家、生物学家、戏曲家。而柏树村历来有耕读文化的传承,是值得寻访的文化根脉。村干部告诉我说,去年村里考上瑞安中学的学生就有四位,这在瑞安村级中学是首屈一指的。年底将贯通的飞云江跨海特大桥,命名为“高明大桥”。这是对南戏故乡阁巷的重视,是对文化名人的尊重。但他们还是觉得有遗憾之处,“阁巷”与“林垟”,带有很强的地域性两个地名,慢慢地淡出了行*区划图。
走出柏树村,我赶忙写下了一阕《临江仙》
潮涨云江西去,长天曲远歌清。
琵琶因记古人声,妙词融雅俗,始祖属高明。
柏树万荷深处,涂园朗月升平。
南音今共古时听,江风轻拨浪,疑是戏中情。
本文刊于温州人杂志年5月刊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