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片汪洋大海,地球则是这片大海中唯一的孤岛,而人类则是这座孤岛上唯一的土著。
这种比喻并不是对现实的刻意夸大,而是一种非常贴合现实的描述。现在的地球本质上和与世隔绝的孤岛没有区别,也可以说宇宙中每一个恒星系都是一座孤岛,因为在宇宙庞大的距离尺度下,从一个恒星系到另一个恒星系实在太过困难。
让人绝望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知道某个星系有智慧生命的存在,我们也无法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唯一能做的只有放声“呐喊”。
现在,冰冷的现实告诉我们,太阳系周围可能并没有其他智慧生命的存在,但这种情况没有浇灭人类寻找的热情,同时也没有让人类放弃对外星人的幻想。
在各种科幻电影或科幻小说中,外星人或外星生物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好像创作者真的曾亲眼看过他们一样。
不过,科幻作品毕竟只是闲暇之余用来打发时间的东西,它虽然源于科学但不代表科学。
也就是说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中有关外星生物的描写,仅仅只是创作者的想象,并不意味着现实就是如此,因为人类对于外星人的想象,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
为什么?
因为人类想象出的东西%都是已有或已知事物的组合、夸张,人类不可能想象出一种不存在的东西。
就像科幻电影中的抱脸虫,我们总能从它们丑陋恶心的外形中找到熟悉的部分,因为它的原型就是地球上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海百合。
外星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科学家们认为外星人存在,主要是因为宇宙中有无数类似地球的行星,既然地球能够孕育生命打破从“0”到“1”的质变,其他行星必然也存在这种可能。
由于现在还没能真正发现外星人,所以人类对于外星人的了解就是一片空白。但因为有了自身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在对外星人的形象设定上都贴近人类,甚至就是在人类外表上丑化或美化一下。
相信很多人看过《三体》这本小说。小说中的三体人为了躲避灾难演化出了一个特殊的技能——脱水。
其实大刘这个看似很颠覆的设定,还是无法跳脱出现有的认知,地球上还是能够找到类似的原型,比如天气干旱时进入休眠,雨季时又舒展身躯的“卷柏”。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科幻或奇幻作品在创作时不仅会受到想象力的限制,同时也会被语言限制。
比如《魔戒》、《霍比特人》的作者托尔金为了让笔下的世界更加生动和饱满,甚至还专门创造了一门语言文字。
每当说起外星人,我们脑海中最先出现的一定是类似于人类的形象,但这种想象有可能和现实有着巨大的出入。
他们可能不是地球生物这样的碳基生命,也不用非得需要水和空气,甚至有可能直接就不是我们认知中的“物质”。
当下人类的认知无法想象出一个超脱于想象之外的客观物体,这直接导致了具体化的“不可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想象出的关于外星人的一切可能都是错误的。
仰望浩瀚星空,时常有人好奇一个问题:外星人的智商可能碾压人类吗?答案是:可能。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外星人究竟什么样,对于未知当然是一切皆有可能。
基于这个问题深入思考,我们为什么一定认为外星人拥有“智力”?人类不是宇宙中智慧生命的模板,不是说人类有什么外星人就有什么,他们可能拥有比人类更加精准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比如算力或念力等等。
人类和外星人之间的关系,最好的结果就是同一颗树上的两个不同枝条,最起码相同或相似的起源还让人类有和他们交流的可能。
最怕的情况就是人类和他们根本分属于两颗完全不同树上的枝丫,这样不要说相互交流了,就连描绘和想象他们都会变得异常困难。
虽然人类对他们的想象可能和现实有较大的偏差,但这并不是说人类就要放弃这种想象,这种行为是对想象力边界最好的探索。
正如上文所说的,由于人类对外星人的认知等同于零,所以对他们的想象一切皆有可能,这意味着人类目前对他们的想象并未偏离现实。换句话说,他们可能真的就是人类想象中的样子。
科学家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但也很充分,类地行星上的生物因为生活环境相似,在进化上会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具体表现为跟地球上生物的形态差不多。
最后,外星人究竟是不是和人类想象中一样,只能等时间来验证,只要他们存在,人类总有一天会和他们相遇。
星辰大海中的种花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