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国定
近十年,我常参与亲友的婚礼仪式。书写、收礼、礼房、主持都做过。虽向同行老师们学了不少,但“书到用时方显少”,遂萌生了写此《婚礼随笔》之念,以逼自己学点东西,还可抛砖引玉,与诸位同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开首写什么?想到了“三书六礼”。
少时,在婚礼场合,听老人们说“三书六礼”,不懂,也不关心。近十年,参与亲友婚礼,又听说“三书六礼”,听多了,就注意了。渐渐地,知道了三书六礼是婚礼的“宪法”。
什么叫三书六礼?
“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书。是“六礼”中必要的文书。可以说是古代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如现代结婚证之意。
聘书,即订婚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方交于女方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相当于现在送“酒席钱”。在那物资匮乏时代,以送物品为多,而现在物资丰富,则多以货币形式出现。
迎书,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现今是“送日子”。
一种形式能运行几千年,定有其可贵之处。现代婚礼中,如果我们将形式内容具佳的“三书”,由书法家写在印有龙凤的梅红宣纸上,按礼序进行,其美好形式,其深厚内涵,为婚礼增色添彩,美不胜收。多年后拿出来看看,该是何等感受。
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的六个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求婚,也叫提亲、说媒。即男方家长请媒人到物色好的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纳采是婚礼程序的开始。《礼记·昏义》曰:“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
纳采礼物的选择,是谨慎而非随意的。每种礼物皆因具有某种独特意义,以及相似性而被采择收集,进入婚礼程序。玄、 、羊、雁事关夫妻家庭秩序;凤凰、鸳鸯、胶、漆、合欢铃寓意两性和合;钱、酒、粳米、九子墨等兆示婚姻家庭的吉祥和满足;蒲、苇、卷柏、女贞、乌等是对新妇品性德行的规导;这是家庭稳固和美满的根基;长命缕等避邪之物则意味着对危险的警觉与预防,是对生命的护佑,以及家庭安康的期望。
问名:即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的年月日时。问名礼物仍用雁。《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又曰:“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礼记·方氏注》说:“问名者,问女生之母氏也。”有几房夫人的人家,问名便知其“嫡出”或“庶出”,或其他情况。
纳吉:又称“过文定”,即现代意义上的“定婚”。男方将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备礼用雁,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纳吉之后,婚姻便确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
纳征:就是送彩礼。亦称纳成、纳币、过大礼、完聘、大聘。纳征与纳吉,也有并在一起进行的。孔颖达说: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成婚。男家在大婚前一月至两周,择偶数吉日,请媒人及两位或四位全福女性亲属(应有姑母),携礼书、聘礼和婚书到女家。所谓婚书,如同今天的结婚证书。男家送女家的叫“乾书”,女家送男家的叫“坤书”。聘礼均为偶数,意寓“好事成双”。聘礼包括金花簪两对、金环(金镯)两对、金戒指(金铜各一)成对、猪肉、喜酒、羊、糕、红绸二尺四寸、乌纱绸七尺、蜡烛四对、爆竹、礼香两把、耳饰两对、姜花(糖米花饼)、礼饼等。然后按照顺序,吹鼓手在前,媒人引着一行人马,沿街吹吹打打,送到女家。
书写聘礼的礼书,其写法颇有讲究,如鸡鸭写作“德禽四翼,家凫四掌”,凤梨写作“凤凰来仪”,香樵写作“连招贵子”,金镯写成“金镯成双”,蜡烛写成“喜烛双辉”等。
聘礼中的“福圆”、“阉鸡”、“鸭母”,由于是代表男家的福气,如果女家收下,就如夺走男方的幸福,所以要原样奉还。还有一种说法,福圆(龙眼)象征女婿的眼睛,所以要退还男方。
接到聘礼后,女家要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礼,另外再拿上十二种礼物,回敬男方。女家回礼主要有:茶叶、生果、莲藕、芋头和石榴各一对、围巾、长裤(意长命富贵)、鞋一对,(意同偕到老)、扁柏、姜、茶煎堆、松糕、回聘金、槟榔(收一个,余数全部退回。意“一郎到尾”)。然后向男方客人酒筵款待,而男家要以银钱奉送作谢礼。
如果女家将来有丰厚的嫁妆,送于男家,那就可不客气地收下男家的全部聘礼,只取出一小部分作为回礼。反之,就客气地收下小部分聘礼,而把大部分以谢礼的名义退还男家。
纳征后,男女双方都要宴请亲友,告知人们已与某家结成秦晋之好。男方要把“婚书”供在神佛与祖先神位前,以报告此喜事,乞求庇佑。
礼书,用红纸均成十二折,上写“端肃”二字;女方给男方的回帖则写“肃复”二字,内容是摘自《礼记》的吉祥之句。
以上基本是北方的礼俗。而在宁波以女方当事人年龄为依据,每一岁用老酒一担,以15岁计,则送酒15担,约合45块银元的聘金。在南方也用稻谷计算,每岁一担稻谷,价值与老酒差不多。这一礼序中,男女双方都以红绿描金书帖,也叫“龙凤帖”。帖的格式讲究,内容优美。男方一般书写“素仰壶范,久钦四德,千金一诺,蓬壁生辉。”女方则回:“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极,九如庆祝”等。
请期:也称乞日。男方择定婚日,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同意。即近代意义上的“送日子”、“下日子”。三书中的迎书该是此时送达。“请吉日将迎亲,谓成礼也。”《仪礼·士昏礼》云:“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方通过问卜神灵,确定了娶亲吉日,即派人告知女方。
亲迎:即迎亲。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亲迎前一、两天,女方送陪嫁到男方,女方请人铺新床。新郎在到女家迎娶前,需先到女家祖庙行拜见礼。然后迎娶新娘回家,进行拜天地、祖先等仪式,然后入洞房。
为什么要亲迎?亲迎意义有二:一是表示从妻居制向夫居制转变以后,母系风俗的传承。男子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表示对女子的尊重。但同时,也含有“从夫居”这一婚制的到来,是不可扭转的事实,表现出男子要求从夫居的强烈愿望。
六礼后,意味着完成了“成妻之礼”,新妇还须在次日晨进行“谒舅姑"(公婆,古称舅姑),即“成妇之礼”。谒舅姑时,奉枣栗之类,取“早起颤栗谨敬”之意。若公婆已故,则于三月后至家庙参拜公婆神位,称“庙见”。
三书六礼,始于西周。三千年来,它对其后各朝代婚姻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礼记》和《仪礼》对此都有所载。
西周以后,各代基本沿袭此礼,但名目和内容时有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朝,皇太子才恢复了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将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和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最后就渐渐地衰落了。三书六礼,这种婚姻程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特色传统文化。
欢迎投稿,但不收费也没有稿酬,谢谢理解!
文章只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平台态度。
投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