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来稿走近丹霞山
TUhjnbcbe - 2021/2/28 3:24:00
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西南科技大学共青团

聚焦青春丨传递精彩

年暑期社会实践中

西南科技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秉承着“厚德博学,笃学创新”的校训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为准则青春心向*,建功新时代深入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壮丽风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自然孕育的丹霞山是什么样子的吧

地壳的抬升,重力崩塌,流水的侵蚀

在我们不到一百年的生命中

虽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但在地球四十五亿年的历史中

沧海桑田的变化乃是常事

我们所认为的永恒

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丹霞山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

古人取“颜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

称之为丹霞山

丹霞——红色的霞光图源自丹霞山

丹霞地貌

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陆相红层地貌

它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

世界丹霞地貌分布图源自丹霞山

其在中国的东南、西南、西北部

分布最广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图源自丹霞山

冯景兰教授首次在丹霞山发现了这种地貌

并以丹霞山的名字

为其命名为丹霞地貌

在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

陈国达院士

吴尚时、曾昭璇、*进、彭华等教授

对丹霞山进行了深入科考与研究

冯景兰院士

陈国达院士

吴尚时教授

曾昭璇教授

*进教授

彭华教授

那么,丹霞山究竟从哪里来

又要到何处去呢

缘起

1.4亿至万年前的白垩纪

这里是南岭的一个山间盆地

洪水与河流将沉积物带到了盆地中

流速不同的水流

能带来不同粒度大小的沉积物

在高温的环境下

沉积物当中的铁元素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

于是形成了红色砾岩与砂岩交替分布的地层

地质学上统称为红层

丹霞组红层

第三纪以来

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岭南盆地开始抬升

盆地变成了红层高原

在岩石中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节理和断层

丹霞盆地的抬升图源自丹霞山

最初

流水沿着地壳运动时产生的断层

对岩体进行侵蚀

再加上岩体受到重力作用而崩塌

最开始的红色高地上逐渐出现了峡谷

于是便成了高原峡谷型丹霞

丹霞地貌青年早期代表——贵州赤水图源自丹霞山

流水继续沿着峡谷向下侵蚀

峡谷逐渐后退

便形成了山原峡谷型丹霞

青年晚期丹霞地貌代表——福建泰宁

侵蚀继续加深

便形成了密集峰丛型丹霞

壮年早期丹霞地貌代表——湖南崀山

后来

有的山体被完全侵蚀,消失无踪

丹霞地貌的离散型逐渐变高

于是形成了簇群式峰林型丹霞

壮年晚期丹霞地貌代表——广东丹霞山

流水与重力还不停歇对地貌的改造

便逐渐形成了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

老年早期丹霞地貌代表——江西龙虎山

最后

红层已被侵蚀得差不多了

就只剩零星的几座山峰

孤傲地守在那里

便成了高位孤峰型丹霞

老年晚期丹霞地貌代表——浙江江郎山

广东丹霞山与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捆绑申报

并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这六处的地形地貌

教科书式地诠释了丹霞地貌发育演化的过程

丹霞地貌演化过程图源自丹霞山

丹霞山处于壮年晚期

正是丹霞地貌发育最成熟

景观最丰富的时期

对于地球科学、自然审美等方面

都有重要意义

丹霞堡状峰丛图源自丹霞山

超级美景

丹霞山

形成集雄、奇、险、秀、幽、旷、野

于一身的超级风景

这些自然景观的特别之处

是给予人们足够的留白

三分形似,七分靠想象

睡美人

望郎归

阳元山北坡晒布岩上均匀分布的冲沟

有如大块布匹在岩壁上晾晒

于是被称作“晒布岩”

这种崖壁浅沟槽是下雨时

由山顶汇集的片状水流冲刷和溶蚀所形成

阳元石

最开始与其西侧阳元山属同一山体

二者之间的空隙是流水沿裂隙侵袭所致

根部仍连在一起

左为阳元石右为阳元山图源自丹霞山

通泰桥,有国泰民安之意

是一座天生桥

它由构造节理、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

这几种因素共同形成

形似古桥之王——赵州桥

被称为“岭南第一桥”

图源自丹霞山

锦江与浈江穿流过境

为本就奇美的丹霞山增添了一丝灵动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

想要在丹霞山修建通往每一处景观的道路

是一件难事

而乘船游览锦江

却能将丹霞风光尽收眼底

图源自丹霞山

锦岩赤壁

是丹霞山“赤壁丹崖”特征最典型的地方

它是红色的砂岩和砾岩层在断裂的切割

以及雨水、河水的长期综合侵蚀下

经自然崩塌后形成的悬崖绝壁

图源自丹霞山

若乘竹筏于锦江上观看

阳元山像极了一头大象

而阳元石则是象鼻

它们与周围的群山

共同形成一幅壮丽的景象

群象出山

真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图源自丹霞山

若往锦江上游望去

依稀可见远处的最高峰

形似济公活佛的帽子

被称为“僧帽峰”

图源自丹霞山

远眺一块奇石

像极了一个人抱着婴儿

世人称为观音送子石

观音送子石

生命

丹霞山年均温度19.6℃

相对湿度75%

植被覆盖率80%

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同时也是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区

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因此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

丹霞山有高等植物种

濒危保护植物24种。

由于壮年晚期丹霞地形

高度的离散型、复杂性

丹霞山形成了若干个“气候屏障”

生态系统类型丰富

于是便形成了不少植物特征种

丹霞梧桐

丹霞梧桐

只生长于土壤瘠薄的红色砂岩上

在岭南地区仅存在于丹霞山

但在丹霞山范围内呈范境分布

为区域特征种

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蓝点为丹霞梧桐在中国分布图源自丹霞山

丹霞兰

为年发表的新种

属于腐生兰花

它喜生长于阴暗潮湿、人迹罕至之处

没有固定的生长点,行踪飘忽不定

只在花期才会现出神秘的踪影

因此它又被称为“*兰”

丹霞兰图源自丹霞山

红豆

又名相思子

唐王维诗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只。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它生而色泽鲜亮,如爱情般美好

而含有相思*蛋白

误食其味苦涩,还会中*

一如相思之恸

常被古人牵绳引线做饰品

聊寄相思情

红豆图源自Vei

卷柏

又名九死还*草

及其耐旱,生命顽强

能够“死而复生”

它遇水则生,无水则“死”

“枯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若再遇到水,便能满血复活

温暖潮湿的气候使植物终年生长

植物种类繁多

为昆虫和草食动物提供了极丰富的食料

因此丹霞山动物种类也十分丰富

丹霞山动物种物种占广东北部动物物种的比例图源自丹霞山

下面一起来看看丹霞山的动物吧

(以下动物图片源自丹霞山)

珍稀昆虫

宽尾凤蝶

阳彩臂金龟

枯叶蛱蝶

珍稀鱼类

麦穗鱼

波纹鳜

宽鳍鱲

北江光唇鱼

两栖类

长肢林蛙

黑框蟾蜍

沼水蛙

爬行类

蓝尾石龙子

三线闭壳龟

变色树蜥

白唇竹叶青

四眼斑水龟

鸟类

斑头鸺鹠

斑尾鹃鸠

黑耳鸢

环颈雉

中白鹭

哺乳类

赤腹松鼠

金猫

银星竹鼠

林麝

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

马坝人就已在丹霞山留下了踪迹

马坝古人图源自百度百科

那时的早期智人

还没有先进的造房技术

但总得找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呀

而丹霞红层的砂岩

易被流水侵蚀,易受重力崩塌

因此多岩洞

岩石受流水侵蚀形成岩洞图源自丹霞山

这些自然形成的岩洞

正是天造地设的安身之所

大型水平岩洞图源自Vei

据宋朝《太平寰宇记》记载

“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

两石相峙,大小略均,有似双阙……

昔舜帝游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

华夏文明诞生之初

舜帝南巡游至此处

见两奇石互相对峙,巍峨如两座宫阙

便在此处奏响韶乐

并命此山为韶石

于是丹霞山便有了它的第一个名字

韶石

后人修建的韶音亭位于昔舜帝奏韶乐之处

丹霞山古为百越族集居地

百越族有居石洞的习俗

古人利用丹霞山天然岩洞结庐而居

留下了众多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山寨

形成“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的

丹霞石寨文化

巴寨图源自丹霞山

明崇祯年间

为了躲避战乱

吴德彰一族凿山石为梯

在最高处修建细美寨

崖壁陡峭,易守难攻

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细美寨九九天梯图源自丹霞山

独特的石寨文化

又衍生了丹霞地貌地区特有的

岩穴墓葬文化

图源自丹霞山

丹霞山自魏晋时期称为岭南名胜

众多僧侣、道士游历驻足于此

图源自丹霞山

位于长老峰下锦岩赤壁内的锦石岩寺

是由多个大型水平岩洞

连接在一起构成的

历史悠久的佛教道场

北宋崇宁年间

僧人法云云游至此

见锦石岩一带风光秀丽,不禁感叹:

“半生都在梦里过,今日始觉得清虚。”

遂修建锦石岩寺

香火延续近千年

锦石岩寺图源自丹霞山

清朝由澹归法师兴建的别传禅寺

曾与韶关的南华寺和乳源的云门寺

并称粤北三大丛林

它自建成以来,遭受过三次浩劫

但依然是岭南的佛门圣地

左下角俯瞰锦江的别传禅寺

由于丹霞地貌砂岩层质地均匀

又有足够的硬度

让刻于其上的痕迹被保存下来

许多文人墨客在丹霞山摩崖石刻

这些石刻都是文化艺术的精品

记载了丹霞山的历史兴衰

法海慈航与诞先登岸

禅林第一南宋赵汝耒书

丹霞清康熙年间王令书

题字之人早已仙逝

而我们却能在这些石刻中

感受到他们精妙的笔法

和来到丹霞山时的心境

逝去的人也通过摩崖石刻

长存于世人心中

尾声

丹霞山

在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与重力崩塌的共同作用下

不停地被大自然改造

变的是它的模样

不变的是它的奇美

与已在此发生的故事

像所有人一样

终有一天

它会被吞没在

地球演化进程的滚滚长河里

可它的动人故事

将会以另一种方式

永存于茫茫宇宙中

P.S.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丹霞地貌及中国丹霞地貌的申遗价值》、《丹霞地貌科普》、《丹霞景观与文化》、《丹霞山生物多样性》、《丹霞自然审美解析》、《奇美天成丹霞山》

本文还有漏洞与不足之处,欢迎指正与讨论。

感谢丹霞山管委会、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脚爬客(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体人员以及科普训练营的小伙伴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Theend

?这份关于西南科大的试题,您会做吗?

?冬天来了,但温暖不会走

-共青团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倾情出品-

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小寒

小寒

编辑

Claudie寒

指导老师

何智宇乔振经

责任编辑

赵洋王玺许欢

点个支持一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来稿走近丹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