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藏经中ldquo桂rdquo
TUhjnbcbe - 2021/2/8 6:52:00
北京白癜风医院专家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李冀,张绍峰

《中藏经》中“桂”的考证

在研究《中藏经》所载方剂时,笔者发现,辨中痞候附方中用到了“桂”这样一味药?“桂”在现代已很少被提及,那么《中藏经》中所用之“桂”究竟为何药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开始考证?

01

现代《中药大词典》对桂的认识

桂在《中药大词典》两种药物的解释中出现过?一是在药物桂花的原植物中?桂花[原植物]木犀(《本草纲目》)又名:九里香?岩桂(《墨庄漫录》)?桂(《花镜》)?由此可见,桂的第一种解释就是木犀科植物木犀,其异名还有九里香?岩桂?同时《中药大词典》又引《本草纲目》云此桂“其皮薄而不辣,不堪入药?惟花可收茗,浸酒?盐渍及作香擦发泽之类”?此种桂,皮不入药,惟有花可用之,其名桂花?可见此桂应该不是《中藏经》中所用之“桂”?二是在药物肉桂的药材中?《本经》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对于桂的第一种解释,《中药大词典》是采用了《本草纲目》的观点,认为桂就是古之牡桂,今之肉桂?看来《中藏经》中所用之“桂”应为此种桂?

桂真是古之牡桂吗?若是的话,《名医别录》为何又另立“桂”条?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又做了进一步考证?

02

古代本草对桂的认识

《神农本草经》中只有牡桂?菌桂,并无桂的记载?书中云:“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书中只是对牡桂?菌桂的性味?功用主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且将其加以区分,并无其它形态学上的鉴别,也未涉及与桂的关系?

桂首见于《名医别录》?书中将桂别作一条,并与牡桂?菌桂进行了详细地鉴别?书中对牡桂?菌桂的描述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补充?如“牡桂,无*?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生南海?”“菌桂,无*?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主秋采?”对桂的性味功用主治描述犹为详细?书中云:“桂,味甘?辛,大热,有*?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坐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阳?二月,七八月,十月采皮,阴干?得人参?麦门冬?甘草?大*?*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治吐逆?”本书从性味?有无*性?功用主治?产地四个方面将桂与牡桂?菌桂进行了详细的区分?

稍晚于《名医别录》的《本草经集注》一书虽已亡佚,但此基础上发展的《新修本草》中保留了原书的大部分内容?从中我们可以找出一些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桂的描述?在此书中陶氏对桂与牡桂?菌桂的区别又作了进一步的描述?陶氏云:“今俗用牡桂,状似桂而扁广殊薄,皮色*,脂肉甚少,气如木兰,味亦类桂,不知当是别树,为复犹是桂生,有老宿者耳,亦所未究?”对菌桂陶氏云:“今俗中不见正圆如竹者,惟嫩枝破卷成圆,犹依桂用,恐非真箘桂也?《仙经》乃有用箘桂,云三重者良,则判非今桂矣,必当别是一物,应更研访?”对桂陶氏云:“案《本经》惟有箘桂?牡桂,而无此桂,用体大同小异,今俗用便有三种?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所用悉与前说相应?《仙经》乃并有三种桂,常服食,以葱涕合和云母蒸化为水者,正是此种耳?今出广州湛惠为好,湘州?始兴?桂阳县即是小桂,亦有,而不如广州者,交州,桂州者形段小,多脂肉,亦好?《经》云桂叶如柏叶,泽黑,皮*心赤?齐武帝时,湘州送桂树,以植芳林苑中,以东山有山桂皮,气粗相类,而叶乖异,亦能凌冬,恐或是牡桂,时人多呼丹桂,正谓皮赤耳?北方今重此,每食辄须之?盖《礼》云姜桂以为芬芳也?”在此陶弘景指出了桂与牡桂?菌桂在外形上的区别?牡桂,状似桂而扁广殊薄,皮色*,脂肉甚少;菌桂,旧时正圆如竹,当时以嫩枝破卷成圆而成,总之形为圆形;而桂;半卷多脂,叶如柏叶,泽黑,皮*心赤?

《新修本草》对桂及其与牡桂?菌桂的关系亦有记载?“《尔雅》云:梫,木桂?古方亦用木桂,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与箘桂同,椎叶倍长,大小枝皮俱名牡桂?”又云:“箘桂,叶似柿叶,中有纵三道,表衷无毛而光泽?牡桂叶长尺许,陶云小桂,或言其叶小者?”本书从叶上将牡桂与菌桂进行了区分,但并未将桂与牡桂?菌桂区分,而是认为桂就是牡桂?同时还指出陶弘景将桂单列一条,实则错矣?

《蜀本草》在“桂”条下的描述为:“按此三种,菌桂,叶如柿叶;牡桂,叶似枇杷叶;此乃云叶如柏叶?”本书也是认为桂不同于牡桂和菌桂,并从叶上将三者区分开来?

《本草图经》云:“旧说菌桂正圆如竹,有二?三重者,则今所谓筒桂也?筒,箘字近,或传写之误耳?或云即肉桂也?牡桂,皮薄色*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谓官桂,疑是此也?桂是半卷多脂者,今所谓板桂,疑是此也?”本书亦认为桂是不同于牡桂?菌桂的另一种药物?并且将当时应用罕有分别的诸桂,分为三类列于牡桂?菌桂和桂条之下?

《本草纲目》中记载:“桂有数种,以今参访:牡桂,叶长如枇杷叶,坚硬有毛及锯齿,其花白色,其皮多脂?菌桂,叶如柿叶,而光狭光净,有三纵文而无锯齿,其花有*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货,皆此二桂?但以卷者为菌桂,半卷及板者为牡桂,即自明白?”本书从叶的形状?花的颜色?药物外形三个方面将牡桂与菌桂区分的很清楚,但并未将桂与牡桂加以区分,而是合为一条?

03

讨论

纵观诸家之言,笔者比较倾向于陶弘景等人观点?认为桂是不同于牡桂和菌桂的另一种药物,并非如《新修本草》和《本草纲目》所言,桂即牡桂?从陶氏云:“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我们可以看出,桂在当时应用相当普遍?牡桂?菌桂虽然也在入药,但与桂比起来还是较少的?而且当时所用菌桂已经不是古书所云“正圆如竹”之菌桂,而是以嫩枝破卷成圆而成?从陶氏对牡桂“状似桂而扁广殊薄”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桂在当时应为人们所熟知?这个在当时应用如此普遍的药物,笔者相信并非陶氏无中生有?因此,桂在当时应该确实存在,而且它与牡桂?菌桂不同?陶氏在《名医别录》牡桂?菌桂条中增加“无*”二字,而对桂的性味,则描述为“甘?辛,大热,有*”,可见桂与辛温无*的牡桂?菌桂区别还是很大的?从它们的功用主治上也可以看出桂与牡桂?菌桂的区别?笔者从各家的描述中总结出桂与牡桂?菌桂还有以下几点区别:①产地不同:桂,生桂阳;牡桂,生南海;菌桂,生交趾?桂林?②叶不同:桂,叶如柏叶;牡桂,叶似枇杷叶;菌桂,叶似柿叶?③药物外形不同:桂,半卷多脂,皮*心赤;牡桂,扁广殊薄,皮色*,脂肉甚少;菌桂,正圆如竹,如筒状?因此,笔者认为《中藏经》中所用之“桂”即不是牡桂,也不是菌桂,而是古代另一种常用药物?那么,它和现代临床常用的桂枝,肉桂又有何关系呢?

关于桂与桂枝的关系,《本草衍义》云:“桂大热?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用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本草第一又云:疗寒以热药?故知三种之桂,不取牡桂,菌桂者,盖此二种,性此于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言甘辛大热,此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然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处,亦不中用?”由此可见,桂枝来源于桂,为桂之枝皮?至于桂与肉桂的关系,笔者认为并非如《本草纲目》所言,桂即肉桂?因为《中藏经》万应圆一方中用到了肉桂?且肉桂入下焦而辨中痞候附方治疗乃是中焦之病,用肉桂与病机也不相符?据此,笔者认为方中所用之“桂”并非肉桂?

04

总结

笔者通过考证得出《中藏经》中所用之“桂”即不是牡桂,也不是菌桂,而是另一种药物?此药原于古之桂树,叶如柏叶,皮*心赤,半卷多脂,大小枝皮均可入药,均称为桂?味甘?辛,性大热,有*?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箘,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桂之枝皮为桂枝,书中所用之“桂”并非肉桂?

来源:大品种联盟

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25(2)。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藏经中ldquo桂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