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艾的传说
TUhjnbcbe - 2021/2/4 8:35:00
前列腺增生手术 http://www.hygav.com/rxwh/96861.html
医草天生貌不扬,芳香自得民爱戴。三里三阴命神关,延年益寿灸无懈。越秀山麓鲍姑祠,头足脐腹枕垫袋。艾菊为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0.4~1米,茎直立坚尖,密被短毡毛,灰白色。单叶互生,羽状分裂,裂片具大牙或羽状缺刻,茎下部叶较大,花期枯萎,中上部较小,茎顶部叶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于顶部排列成大圆锥形花序,花为管状,紫红色冠毛。瘦果长圆。花期8~9月,果期9月。生于荒地、路边、山野稍肥处。艾主要产于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山东等地,其中河南汤阳的“北艾”、浙江宁波的“海艾”、湖北蕲州的“蕲艾”为上品。五月端午有插艾去*邪之习俗。艾叶可以采叶、晒干、揉制绒絮;或采叶晒干,每克艾用醋15克喷润,强火烧炭,闷闷晒干。艾叶采于端午前后最适宜,而中午采集,其有益成分含量最高,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称“艾油”,有特异香气,其中主要成分是水芹烯、荜澄茄稀、侧柏醇、萜品烯醇-4等。艾叶还含*酮、鞣质,甾醇、多糖,微量元素等。艾是我国在养生中认识最早的植物之一。《诗经》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浊口三年兮。”孟子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名医别录》称为“医草”:“灸草”。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用于外治(即灸法)。《*帝内经》中也叙述了艾的作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用艾叶配阿胶、芍药、川芎、当归、干地*、侧柏叶所组成的胶艾汤和柏叶汤,主治官冷不孕及吐血不止。《蕲艾传》、《本草纲目》中载艾叶配方52个。根据《云笈七笺》所说:鲍姑是河南陈留县人,名潜光,仕宦家庭出身,自幼博览群书,尤喜医学,精通针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治学家。后来和葛洪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其足迹遍及广州、惠阳、博罗等地。她治赘疣、赘瘤最为得心应手,具体方法是用采自越秀山脚下的红脚艾制成艾绒,用火点燃,在女子的脸上熏灼,不久,脸上的疙瘩便全部脱落。这些在《鲍姑祠记》中有所记述:“鲍姑用越岗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由于鲍姑医德高尚,深受群众的爱戴,至今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富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塑像,其中有两副对联是:(一)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二)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南海百味咏》云:“在弥陀寺、菖蒲观、景泰寺均有鲍谷井。”有诗赞艾云: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艳呈媚态,芳香自有庶民知。唐代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活岁。《旧唐书》说柳公度八十岁时,步履轻便,常用艾灸气海,保气海常温,防病延年。《针灸集成》记:广西一人,少时多病,异人告知,每岁灸脐中后自康,百岁乃去。日本《东岗舍笔记》云:三河国宝版郡水泉村农人满平,庆长七年生于该村,宽*八年寿达岁,于享保年间受庆贺。被征至江府、献白发,赐御米若干。《日本·;文库名家漫笔》云: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推荐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者是其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此时他已岁,回答何以长寿时说:灸足三里,每月自朔日灸至八日止,年中逐月不间断。灸数不同,法如下。右侧朔八壮,二日九壮,三日十一壮,四日十一壮,五日九壮,六日九壮,七日八壮,八日八壮。左侧,朔日九壮,二日十一壮,三日十一壮,四日十一壮,五日十壮,六日九壮,七日九壮,八日八壮,灸一灼谓一壮,久则人健。宋代戴复古诗云: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容,去随蒿艾上朱门。《内经》云:“针之不为,灸之所宜”。《宋史·;太祖本纪》记载: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病重,太祖为其用艾灸之,见熏烤难受,太祖就拿艾灸熏烤自己。说明艾灸应用广泛,不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心脑血管疾病、骨伤风湿、皮肤外科均可用之。《名医别录》称为“灸治百病,实不为过”。陈长明《梧叶儿》云:捣作缠绵絮,烧来清淡香,法灸”记《西厢》。陈备三年蓄,鲜供午时禳;乡入妇人方,更闻道和胶试汤。故事一:艾灸虽好病入膏肓不可灸故事时间:春秋时期;故事主人公:晋景公《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白话翻译就是: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的医生医术好,便派人到秦国去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去替他诊疗。据说医缓即将到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两个小孩在那里商量着,一个说:“来的那个人是个名医,一定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应该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别怕,我们逃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个地方,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医缓到了晋国,诊断了一番后说道:“你这个病没有办法治疗了。你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个地方靠近心脏,又不能艾灸,针刺又刺不到,服药也无济于事,没法治了呀!”后来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现代医学研究亦认为,心脏的区域禁灸。故事二:鲍仙姑施灸治病还美颜故事时间:晋朝;故事主人公:葛洪之妻鲍姑葛洪祖师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学家,他留下的《肘后备急方》更成为当今人们用以治疗疟疾的典籍之源。但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并不是独自修道,他的妻子不但是一位同道修行者,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学家。葛洪之妻姓鲍,民间多称鲍姑或鲍仙姑。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她经常跟着丈夫在罗浮山炼丹行医,给老百姓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是医学史上记载的灸法治病第一人。鲍姑的灸法取材于当地出产的红脚艾,其对治疗赘瘤与赘疣有明显效果。书载:“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传言,凡是鲍姑用红脚艾帮人治病后,不但灸到病除,更能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也正因为此,人们便把此种红脚艾称为“鲍姑艾”。关于鲍姑用红脚艾治病,还有一则非常美丽的传说:这一日鲍姑归来途中,见有一女子在河边边照自己的脸边流泪。鲍姑上前一看,才发现姑娘脸上长满了褐色的赘瘤,她因此病而被人鄙弃,更难于嫁人。鲍姑问清缘由后,随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灸后不久,姑娘脸上的赘瘤全部自动脱落,从此变成了一个美貌少女。故事三:常灸气海护阳气得长寿故事时间:唐朝;故事主人公:柳宗元的堂兄柳公度《旧唐书》记载,唐代书法家柳宗元的堂兄柳公度,活到了80多岁,要知道在唐朝,人的平均寿命都没有超过40岁,能活到80岁绝对是高寿了!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简单来说,他的养生秘诀就是:经常艾灸气海穴。“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的地方,与之相邻的“关元穴”,以及上面的肚脐“神阙穴”,和后背与肚脐位置对应的“命门穴”,这几个穴位都是跟人体阳气息息相关的重要穴位。从西医角度来说,这里是血管最丰富、血流最缓慢的地方,如果受寒,盆腔的血流会变得更加缓慢,不仅影响了盆腔内的器官功能,还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的畅通。这也是为什么。仅仅只是艾灸气海穴的柳公度,就能长寿的重要原因,因为他抓住了中医养生的关键:保护阳气。故事四:药王喜灸足三里年过百岁故事时间:唐朝;故事主人公:药王孙思邈孙思邈(年-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享年百余岁。考察他的医学思想和养生理念,是融摄了古代中医(主要是《*帝内经》)、道家思想、儒佛理论等于一身,进而创新出独具特色的养生之道。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孙思邈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七岁就学,日诵千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后来孙思邈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18岁开始他便立志从医。40岁之前,孙思邈的疾病经多方医治无果,因此他开始寻求艾灸疗法。经过深刻研究和验证,证实了艾灸的养生祛病功效,孙思邈开始使用艾灸为自己调理身体。据说孙思邈经常是“艾火遍身烧”,他尤其爱灸足三里穴。到了9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之时,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故事五:江洋大盗年过九十精神好故事时间:南宋;故事主人公:江洋大盗王超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叫王超的*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他年轻时遇一得道异人,传授他一套“*白住世之法”。王超按此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盈润,后来犯案被抓,被判死刑。临刑的时候,监官问他:你这么高龄,身体还这么好,有何秘术?王超答:师傅教我每年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灸施灸千柱。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土成砖,木成碳,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故事六: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故事时间:明朝;故事主人公:李时珍的父亲李时珍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跟父亲上山采药,耳濡目染,最终跨度几十年,写成著作《本草纲目》,一定是离不开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李延文毕生研究两种中药,一个就是人参,一个就是艾草。研究完艾草以后就写了本专著《蕲艾传》,研究完人参后,写了一本专著叫《人参传》,写完《人参传》和《蕲艾传》之后,他把这两种中药做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意思是说,艾草有人参回阳救逆、补气补学、升阳举陷的作用,而人参没有艾草朴实惠民、普世传播的实用价值。故事七:日本家族灸出6位长寿老人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其中满平岁,满平妻岁,满平子万吉岁,万吉之妻岁,满平孙万藏岁,万藏之妻岁。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若是耶?”满平笑而答曰:“惟有祖传三里灸耳”,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故事八:艾烟善寻水源,祛湿效果好在古代行*打仗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就是说,一个部队的粮食跟水源直接决定它的*心。古代行*,粮食可以随身携带,那水怎么办呢?如何在附近寻找水源?古人就把艾草集中起来,燃烧艾草,再把燃烧的艾草掩埋在地下,看产生的烟气往哪个方向走,朝着烟气走向的方向去挖掘,就在那个方向找得到地下水。所以中医说,艾灸的时候,燃烧的灸火可以自动找到体内的水湿,将其驱逐出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艾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