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洪范池
TUhjnbcbe - 2024/9/1 16:49:00

十一月,省厅的领导来平阴视察工作,有幸陪同,闲暇时顺便游览了“洪范池”。

“洪范池”又名“龙池”,猛一听好似一个池子的名字,其实不然,它是闻名中外的“济南泉群”七十二名泉之一。坐落在距离济南市平阴县城西南30公里的洪范池镇政府驻地,由济南泉城出发驱车两小时就到了。

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洪范池”

在洪范池前下车,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摆放在商家房前的上水石,琳琅满目的上水石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或坐或卧的墩放在景盆里。有的上面长出了绿色的青苔,远看上去好似披了带毛的斗篷一般;还有的上面布满了千疮百孔,像极了民族乐器---笙,被风儿一吹好似能奏出悦耳的和声;有的瘦骨嶙峋,酷似一位位历沧桑的老人。据当地人讲,这些上水石采挖自地下5米深处,是颇受人们喜爱的居室摆件,既可以装饰居室,又可以给干燥的房屋补水,造型好的还有镇宅的作用。上水石其实就是一种石灰岩,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其他岩石相比,它的年龄只能算是“婴儿”期。几十年甚至几千年的都有,其中体积越大,形成的年代就越久远。别小看这上水石,据当地老人讲,就是这一块块的上水石成就了洪范池泉群。

在众多商家的上水石店铺中间,有一口大约高3米,宽5米的古色古香的门洞,上书“洪范池”三个大字,两个威武的石狮子左右呼应分列在门旁。进得门来,是一个一亩左右见方的院子,等候多时的孔道长迎面走来,在龙王庙孔道长的引导下参观了了“洪范池”。

洪范池又名“龙池”,在洪范池泉群中,最为著名。池名源于《尚书·洪范》,取其洪水就范之意。据池前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完颜时,龙池呈正方形,四周石砌。边长各7米,水深约6米,清澈见底。池底及四壁散泉缓缓浸溢,日涌量约立方米。泉池南侧外壁上,镌行书“龙池”二字,字下有一青石雕刻的龙头,从池壁探出,泉水自龙头口中涌溢而出,却不显喷涌之状,水面清澈平稳如镜,四季长流不息。清人杨士元曾题联曰:“常将池影映天地,不以消长随春秋”。石雕龙口中涌出的水进入一2米见方的小池中,绕池一周后汇入狼溪河。泉水流经的地方叫月河,河上有月河桥。今日所见洪范池与当年金完颜时所建池子基本相差无几。

洪范池奇特之处有二。其一是“洪范浮金”,为古东阿八大景之一。游人掷硬币于池中,上涌的泉水使硬币飘摇旋转而不沉下,日照其上,金光闪闪,呈现出浮光耀金之奇观。明代嘉靖进士何海晏有《洪范浮金》一首:“方池十丈水之浔,洪范锡名称到今。戏掷一钱清沏底,随波荡漾似浮金。”其二是“不以旱涝而消长”,即旱涝如一,水位不受旱涝的影响,始终如此;不以“冬夏而变温”,即长年如一,池水是恒温,长年17℃,所以冬温夏凉。冬天你会看到池水热气腾腾,一片雾气,用手一拭热乎乎的。夏天则寒入肌骨,清人心脾。池周筑以护身石栏,由栏板和立柱扣结而成。柱头立雕石狮、盖钮等饰物,栏板浮雕花卉,池底有震海石猴一个。传说洪范池低的泉眼是与东海相连通的,有一年发洪水,淹没了周边65个村子,人民深受其害,遵请得到高僧加盖镇海石猴一个,洪水因此而就范。

洪范池石碑

沿池北面的台阶下来,首先看到的是龙王庙。龙王庙为洪范池景区的主体建筑,檐角高翘,龙凤绕梁,上盖黄色琉璃瓦,檐角饰龙、凤、狮、麒麟,金碧辉煌,庄重古朴,气派非凡。廊柱一抱围粗,下置圆形石墩,柱身红漆斑驳,显出岁月沧桑。

龙王庙前左右两侧各植一株参天苍郁的千年古柏,有三米多粗,十几米高,树身拧着劲翻卷而上,直插云霄。东边的叫“珍珠翠”,西边的叫“龙卷柏”,树龄均在千年以上。虬枝叶茂,滴绿泻翠,倒影池中,与龙池交相辉映,风景如画,构成了苍虬翻云之奇观,乃洪范旅游胜地。珍珠翠松,树身笔直,树高约14米,树干胸围3.16米。二人合抱不能相接,并且因上千年间光的照射不同,整个树上的叶子也不同。这棵树上有五种叶子,能看清楚的有三种:北面是松树的叶子,南面是柏树的叶子,中间是赤柏的叶子。据说,唐代争战时李世民、尉迟敬德曾在此树上拴过战马。龙卷柏,树身高10米,长拧弯曲向上,杆技似龙爪,所长出的每一个虬枝都非常像一条抬起向上的龙,叶绿米松,极为奇特。

据史料记载始建于金代的龙王庙,又称“龙祠”,为金代邑人侯挚督建。龙池与龙祠中间有一空心小过桥渠连结。龙祠是当时人们乞求风调雨顺,龙王保佑而建,门额书有“风调雨顺”四字。龙祠坐北朝南,硬山起脊,棕红柱,小青瓦,卷棚式抱厦,饰以吻兽,这种建筑方式在全国稀有(此样式全国仅有两处)。庙内塑有龙公、龙母神像,并有四龙蟠柱,栩栩如生。两侧上方各雕两龙,蜿蜒盘伸,着红、黄、蓝、白、黑、赭石、金七色,活龙活现。风神、雷神、雨神、闪神等各路呼风唤雨的神仙,均紧紧围绕“风调雨顺”这个主题来塑,表达了人们心中的希冀。

龙王庙的西边是“姜女阁”。姜女阁是当地的位贤慧、孝顺的寡妇为纪念姜女而捐资兴建的。前建八角亭,后架屋四楹,知县李贤书额之曰“雨化堂”。山色泉声,沁人心脾,游者多有题咏。知县吴怡集句云:“山色溪声自今古,天光云影共徘徊。”董元度云:“常将潭影照天地,不以消长随春秋。”池之西有重修姜女阁的清碑一通。

姜女阁前有一泉,石板围棋砌而成,名“姜女池”,又称“玉女池”,原为孟姜女洗浴的地方。相传孟姜女为寻夫哭倒长城后,跳入东海,被东海龙王所救,认做干女儿。由于龙池与东海相通,龙王常在此出入,所以,龙王便把姜女安置在龙王庙西的姜女阁内。素日,姜女便在这里沐浴。姜女池很浅,但却不见底,碧水如墨,正好为美女遮盖避身,因此亦称“墨池”。另外,这池中的水虽与龙池很近,但却是不同的水系,龙池中的水清甜,姜女池中的水苦咸。

龙王庙东侧是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洪范池泉水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一边参观“洪范池”内的建筑景观,一边听着道长的细细讲解,思绪万千。掩不住自己的心胸竟然意境大开,真的想不到小小的一方泉水竟然有如此的天地文章,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语。或许洪范池镇正因为有洪范池泉而得名的吧?抬腕看表,已近中午,遂告别孔道长随行而去,后又查阅文献而记之,以供友人赏析之。(王守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洪范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