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植物的智慧万里长征果实的征途北京世
TUhjnbcbe - 2024/6/6 18:53:00

Strategy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里,植物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4大类,即:风力传播、水力传播、人与动物的活动传播、自力传播。即使是同一科属的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也有很大差别,这是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趋异进化或者和当地动物协同进化的结果。

飘飘荡荡走天涯——风力传播

看到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人们往往会想到游子与母亲。每当种子成熟的时候,蒲公英妈妈的头状花序上便会撑开一把把旅行远方的滑翔伞,每一把伞都带着一个名叫瘦果的蒲公英宝宝旅行远方。然后蒲公英宝宝就会带着亲本植株的梦想在远方生根发芽开花结实。因为蒲公英属植物在进化中选择了通过风力传播种子,蒲公英宝宝才有如此轻盈独特的降落伞状冠毛呢。这就是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之一风力传播。郊外踏青时记得发现蒲公英的果球,愉快地把它们送到新的天地。

圆圆翅膀助我飞翔—榆树。

榆树(Ulmuspumila)为榆科落叶乔木,榆钱是榆树的翅果,其果皮圆薄如钱币,又像一双翅膀,表面积与重量之比较大,有助于承受风力飞翔,延长空中停留时间,以帮助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北方春季,人们会趁鲜嫩采摘榆钱,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因风起絮——杨、柳。

“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冬日阴郁的雪花,也因谢道韫的一句诗变得轻盈而美好。

在北方生活过的人们每年都会拥有这样的体验——每到春夏之交,大街小巷会漫天飞舞着白色绒毛,好似飞雪,这些绒毛大多是杨絮或者柳絮。北方种植的主要杨柳树种是毛白杨和旱柳。四、五月雌花序果实成熟后开裂,里面的白色絮状绒毛携带种子便借助风力四处飘荡。

大多数杨柳科植物都以风为媒介传播后代。四处飘飞的白絮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现多用控制雌花花芽分化、嫁接换头、换树等方式进行城市柳絮杨絮治理。

随波逐流不是我本意——水力传播

既可流浪远方,也可千年后萌发。莲(Nelumbonucifera)为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莲的果皮坚韧紧密,花托在果期膨大后将莲子包裹在里面,莲蓬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随波而流。厚厚的果皮可以保护莲子,并防止种子内水分散失。二十世纪初,辽东半岛大连普兰店东郊发现古莲子,寿命在千年以上,并且还能萌发。果皮的特殊构造是古莲子有如此惊人的寿命主要原因。

以圆滚的身体驾驭海浪,作为单子叶植物,椰子(Cocosnucifera)和大多数草本的亲戚不同,其植株高大,乔木状。果卵球状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坚硬。果腔含有胚乳,胚和汁液(椰子水)。由于种子巨大储藏的养分水分丰富,同时果皮厚实,因此极为适应在海水中漂泊,愉快的驾驭海浪寻找适宜生根发芽的地点。

腹黑BOSS——动物的活动传播

鬼针草(Bidenspilosa)在中国民间常用做草药,它的种子瘦长,有棱有角,顶上长着一对开叉的硬刺,而它的刺上还生有倒钩状的小刺。一旦经过鬼针草生长的地方,它的种子就会粘在人们的裤子衣服上,要把它摘开还很麻烦。

通过动物和人们经常在道路上走动,鬼针草就在人和动物的传播下在路边攻城略地,大量生长发展了。

被遗忘的希望——橡子

秋季成熟脱落的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果实中含有大量淀粉,是许多动物入冬前重要的食物来源。它们会把吃不了的“橡子”埋在地里,相当于帮助栓皮栎传播了种子。最爱干这个事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松鼠,而是翅膀翠蓝色的Jay——松鸦。

松属(Pinus)植物的果实富含油脂,是大多数动物过冬的储粮。松鼠喜欢将松子藏在不同地方,由于松鼠宝宝储存了大量过冬物资,常常不记得储藏地点,因此被遗忘的松子会在春天破土萌发,经历种种奇妙的旅程长成参天大树。

鸟兽吞食——番茄,稗草

番茄

稗草

动物是植物种子传播的主力军之一,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通过被鸟兽吞食的方式传播,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和稗属(Echinochloa)的植物在进化的征程中就选择了这条道路。它们的果实成熟后容易被鸟兽当做食物且种子不会被消化掉,之后种子随着动物的排泄落地生根发芽,它们选择用这样的方式保证自己的下一代的延续。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果实自力传播

自己旅行去远方——酢浆草,喷瓜

酢浆草

酢浆草

明月照大江,清风拂山岗,不依靠不依恋自己也能旅行去远方,酢浆草和喷瓜就是这样元气满满的植物。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里,我们常见的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就是靠着自己的力量把种子‘弹’出去。每当它的种子成熟的时候,它充满泡状细胞的假种皮就会开始严重的失水收缩,细胞间的收缩不平衡会产生扭转力,力也随着成熟过程逐渐积聚,当超过临界点后在果实尖端处就会裂开并翻卷,这时它的种子就会被斜抛出去,也就是我们所看见的飞弹出来的种子了。

当然这样的植物不仅酢浆草一种,原产欧洲南部的喷瓜(Ecballiumelaterium),它的果实看起来像个小黄瓜。成熟后,生长着种子的多浆质的组织变成粘性液体,挤满果实肉部,强烈地膨压着果皮。这时果实如果受到触动,就会“嘭”的一声破裂,好像一个鼓足了气的皮球被刺破后的情景一样。喷瓜的这股气很猛,可把种子及粘液喷射出好几米远。因为喷瓜在喷出种子的同时,整个果实也会弹射出去,所以它还被人们叫做‘铁炮瓜’。

END

植物馆蕨类植物展,将游客置身于植物进化的时空长河中,展现蕨类植物的妙趣横生。

以榕树支柱根下具有原始形态的蕨类植物群落为起点,叶片斑斓的各类蕨类植物在青果榕广场给予游客以强烈的视觉体验。穿行锦屏时空廊,原始而奇妙的蕨类植物,与走在进化前端的兰花、锦屏藤组合,感受进化的魅力。“生命总会打破枷锁”。弥勒树旁干旱条件下生长的蕨类,展现出了生命的倔强。驻足于亿年足迹区,穿越到蕨类植物与裸子植物统治地球的时刻,与侏罗纪相遇,领悟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发·蕨

“发·蕨”是蕨之旅的开始,发现蕨,找到蕨,发现身边的小美好。该景点以原始蕨类为主要元素,包括木贼(Equisetumhyemale)、问荆(Equisetumarvense)、卷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垫状卷柏(Selaginellapulvinata)等,都是蕨类植物中的原始类群。未来,这里还将陆续增加石松科、松叶蕨科、瓶尔小草科等原始蕨类植物。

在景点的视觉设计上,以一丛丛直立的木贼、问荆,结合旁边筒状的黄瓶子草(Sarraceniaflava),呼应这里的主景:气生根、支柱根,整个区域以竖线条为主,突出主景的高大挺拔。

蕨·色

“蕨·色”代表着颜色、形色、角色。蕨类植物在大家印象中,都是生长在阴暗的林下、一片绿色,毫无变化。其实,蕨类的绿也绿的不同,深绿、浅绿、亮绿、灰绿……都是绿色,但绿的千姿百态各有不同。除了绿,其实蕨类还有很多颜色。如狗脊(Woodwardiajaponica)的新叶是红色的,日本凤尾蕨(Pterisnipponica)的叶是银灰色,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有着金色的鳞片等等。在人们的不断培育下,蕨类植物也有很多异色叶及花叶的品种,如蓝星水龙骨(PolypodiumaureumBlueStar)突出了蓝绿色,‘彩色’日本蹄盖蕨(AthyriumniponicumPictum)也叫画蕨,有着迷幻般的银灰色;虎斑肾蕨(NephrolepisexaltataTigerFern)有着金色的斑锦,花叶鸟巢蕨(Aspleniumnidus[VariegatedForm])有着白色的条纹等等。这些颜色各异的蕨类植物,组成了“蕨·色”。

在这个地方,蕨类与石头、蕨类与树木、蕨类与溪流,互相交织在一起,让人们不禁思考,蕨类在这亿万年间,到底在自然界间扮演了什么角色。

蕨·起

“蕨·起”,是蕨类的起伏变化,高低错落。蕨类其实很多是附生在树干及树冠上的,是热带雨林“空中花园”的衬托。在植物馆廊架上,各种附生蕨类植物悬垂而下,仿佛走在一个由植物组成的瀑布之中。鸟巢蕨(Aspleniumnidus)、长叶肾蕨(Nephrolepisbiserrata)、槲蕨(Drynariaroosii)、兔脚蕨(Humatagriffithiana)、马尾杉(Phlegmariurusphlegmaria)等植物高低起伏,甚至你不得不躲开长叶肾蕨如根系般的横走茎绕着走。

蕨·境

“蕨·境”,展示了蕨类植物中生长在特殊生境的一类:旱生蕨类。喜欢湿润阴暗环境的蕨类植物,为了在干旱的绝境中生存,进化出了耐旱的本领。其中尤以卷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最为突出。卷柏又叫“九死还魂草”,在干旱的情况下,卷柏的枝叶全部卷曲收缩,变成拳头状,叶子也变得看起来枯黄一片,就像死了一样。然而只要一下雨,卷柏的枝叶又会迅速重新展开,因此称为九死还魂草。还有如紫萁(Osmundajaponica)、芒萁(Dicranopterispedata)、蜈蚣凤尾蕨(Pterisvittata)等,都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甚至能够大面积覆盖阳面干旱荒坡。

“蕨·境”的位置处于“亿年足迹区”(湿生蕨类植物)和“变身大法区”(旱生植物)之间,因此选取旱生的蕨类植物,作为截然不同两种生境之间的过渡带。

在这场蕨之旅中,我们发现蕨、认识蕨、了解蕨、欣赏蕨。蕨类植物经过亿万年时间,见证了恐龙的兴衰,现今仍有种类繁多的蕨类生存下来,是植物进化中的奇迹。

植物馆

万花筒:植物的智慧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

年11月万科集团与北京世园公司签约,成为北京世园会全球战略伙伴,承建和运营植物馆项目。

植物馆为本届世园会的四大核心场馆之一,是唯一的温室场馆,占地3.9公顷,建筑面积约10,平米,温室面积3,平米。

建筑立意--升起的地平线

BotanicGarden

建筑立意为“升起的地平线”,植物馆好像从大地之中升起,表面纹理象征着根系,建筑元素隐喻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根须、干叶、栖息的鸟类等,建筑造型神秘且有力量感。观众从根系之中穿过,从体验植物根的力量开始,用全新的视角探索不可思议的植物智慧,展开一个奇妙的植物世界之旅,寓教于乐地唤醒人们重新思考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如何共赢。

这个旅程的高潮是屋顶,观众进入一幅被周边山水环抱的世园会全景画,向东可以鸟瞰国家馆、国际馆等核心场馆,向西向北可以将妫水河及海坨山尽收眼底。

植物馆集植物温室、科技服务、科普教育、国际交流、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呈现犹如“万花筒”一般多彩奇妙的植物世界,创造独具魅力的游览体验。

植物馆建筑地上四层,首层设有teamLab数字展厅和主题温室,分别占地平方米和平方米,其中主题温室汇聚一千余种、超过2万株珍奇植物。

二层为X空间展厅,会期将陆续举行各类展览、科普教育和沙龙论坛等分主题活动,目前正在举办邱园植物科学画展。

三层为品牌展厅,展示植物馆建成背后的故事;屋顶层设自然书店咖啡、休息区、观景台和“莫莉和她的一家人”枯木艺术装置。

1
查看完整版本: 植物的智慧万里长征果实的征途北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