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生长着许多种形形色色的植物,有些植物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知,而有些植物,却会让许多人感到陌生。
在我们这里,荒野里长着这么一种植物。这种植物能够生长多年,其株高大约有40-50厘米;茎叶呈长圆状、卵圆形,一般长4.5-8厘米,宽2.5-3厘米,茎叶的先端比较钝,基部呈浅心形或圆形,在叶片的边缘上,生长有比较整齐的粗大圆齿状锯齿。叶片上面呈绿色,分散有疏柔的刚毛,叶片下面颜色较淡。
这种植物为轮伞花序,花朵腋生,一般由4-6朵花共同组成长约5-18厘米的穗状花序;花冠呈淡紫色至紫蓝色,个别的也有淡红色。其花朵的花丝呈丝状,花冠中部以下被有微少的柔毛,花药呈卵圆形。花期一般在4-5月份。
从表面上来看,这种植物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要是挖开其根茎查看,就会发现它的根茎很特别。
这种植物的根茎在地下横走,为“虫子型”、肉质根,两头尖,呈纺锤形,长2-5cm,直径3-8mm,根茎表面呈淡*色或棕*色,略显皱缩而扭曲,具有环节4-15个,节上有点状芽痕和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显平坦,类白色,颗粒状,可见棕色形成层环。
由于这种植物的根茎看上去像虫子,因此,在我们这里将这种植物称为“地白虫”。
其实,这种植物的学名叫地蚕,在有些地区的民间也称土冬虫草、白冬虫草、白虫草、肺痨草,是唇形科、水苏属的一种植物。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地蚕没有任何用处,因此,地蚕是没有人要的。但到了现在,地蚕竟然有人专业种植,而且,地蚕能够卖到30元一斤呢!
那么,这种原本没人要的地蚕怎么就值钱了呢?
原来,地蚕的全草中均含有水苏碱、胆碱、水苏糖等成分,具有冬虫夏草的部分功效,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在人们普遍重视营养保健的情况下,地蚕显现出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原本没人要的地蚕就值钱了。
其实,古人就经常食用地蚕。汪颖编著的《食物本草》中称:
“地蚕,生郊野麦地中。叶如薄荷,少狭而尖,纹微皱,欠光泽。根白色,状如蚕,即今甘露子也。四月采根,水满和盐为菜,茹之。”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也称:
“草石蚕,荆、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人亦栽莳。二月生苗,长者近尺,方茎对节,狭叶有齿,并如鸡苏,但叶皱有毛耳。四月开小花成穗,一如紫苏花穗,结子如荆芥子。其根连珠状如老蚕,五月掘根,蒸煮食之。味如百合,或以萝卜卤及盐葅水收之则不黑。亦可酱渍、蜜藏,既可为菜,又可充果。陈藏器言石蚕叶似卷柏者,与此不同也。”
由此可见,古人还把地蚕当成一种味美的果菜来食用呢!
不过,地蚕毕竟也是一味中药材,它自身含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因此,在食用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单次的食用量,是不能够多吃的。否则,有可能导致副作用产生呢!大家说,是不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