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践行导学案教学法
摘 要:以导学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导学案的编写由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反馈作业四部分组成,关键要落实好学习与教学过程,导学案的设计各个环节相辅相成。本文探讨了导学案的意义与实践过程,最终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中国论文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法;实践
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有较高课堂驾驭能力,从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各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导学案为载体、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教师要处理好导和学、讲和练、思和做、个体与全体、学生与导学案等几方面关系,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完善教学模式,完成高质量课堂教学任务。
一、“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多方面加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学习目标和方法。
二、“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尽量做到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2.有启发性。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能力,激发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反馈作业四部分组成,而贯穿这四要素是知识线、能力线、学习方式和创新性思维。通过自主学习,力争课前了解新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对书上的重要内容,关键性、突出性问题或易混淆的、易出错的问题,可通过正、反方面或举一反三,设计成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辨析是非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小组集体讨论解答。
导学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当堂检测。当堂检测很有必要,其原因是因为:1.通过简单的几个问题设计,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主要内容及中心任务。2.学生看到批改分数会有成就感和激励作用。3.锻炼了学生做题速度。4.学生如果有错误课下想要改错也很容易。当堂检测题的设计需要注意:时间把握5分钟左右;题量5-6道题为佳;及时批阅,要有时效性,切忌拖到第二天;注意梯度,以中等偏简单为主,最后一题可以稍难。
四、导学案教学活动的实践
导学案教学关键是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分为六个环节:一是导入新课:对上一节课的复习引导进入(约2分钟);二是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同时教师巡视、督查,重点指导中、差生,学生准备两支笔,黑色完成自学任务,红色笔用于纠错(约10分钟);三是展示对碰:在课中,学生展示自己或小组学习成果,以板书、登台讲解、质疑对抗、交流导学案等形式进行(20分钟)。四是精讲点拨:教师对学生展示情况进行精讲指导,适时介入,个别问题随机点拨,重点难点、主干知识和问题整合点拨,归纳小结进行知识、方法和能力点拨;五是拓展小结: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定层次的问题和练习题,当堂检测,进行巩固、拓展、反馈所学知识,并注意模块知识的链接和深化。并收本次,发下节课导学案(约13分钟);六是课后反思: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用作下次备课时的补充;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当然其他导学案基本大同小异,要灵活运用,不能照搬硬套。
五、导学案的落实
1.导学案落实首先要靠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的认可及重视,教师才能大展宏图,导学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落实导学案与落实教学常规、落实双基是一致的。导学案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一定针对性,需要精选、精讲、精练,课堂上利用导学案、讲解导学案,课后学生练习、巩固导学案与掌握教材有机结合,教师应注意督促学生完成导学案,同时检查,或提问、或批改、或辅导、或答疑,千方百计做好学生消化吸收工作。
3.导学案落实要靠教师的人格力量。教师要不断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导学案教学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生素质才能得以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