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称为新年、公历新年、阳历新年、新历新年或国历新年,是指公历的1月1日,也是世界多数国家地区的法定假日,放假日数则依各地民情而有所不同。庆祝方式上,主要以各种方式互相祝福,贺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元”是开始、最初的意思。“旦”表示太阳刚出地平线之际,即一日之始;因此“元旦”就是一年之始、一年的第一天。
在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
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
据说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
元旦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元旦节距今已经多年的历史。如今元旦节已经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在以前,古人怎样过元旦节呢?
北宋元旦放假七天允许民间公开*博。在北宋时期,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也称元日、正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元旦是一年之始,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当时,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视之为大节日,《野客丛书》中说:“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团、寒食……为大节日,七日假。”也就是说,北宋时期的“元旦”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当时国家的“假日办”要发出通知,给“上班族”放假七天。
在元旦的时候,在北宋的京城,宫廷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贺,人们称之为“排正仗”。此时,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朝贺。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们过元旦都应该吃什么呢?
1.元旦节吃年糕: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zhi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2.元旦节吃椒柏酒:
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树叶浸跑而成的。据古书记载,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而元旦节饮椒柏酒的传统习俗,主要在山东历城、浙江嘉兴一代。
历史记载: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
3.元旦节吃饺子:
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bai蒙古语。
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
元旦来临,部分学生即将离校,离校时请大家务必关闭宿舍电灯、电闸,检查所有电器,注意防火,确保宿舍安全。妥善保管私人物品,宿舍内自己的箱包要上锁,放假期间贵重物品不要放在宿舍,最好带回家。若确实不能带走,妥善存放。离校前整理宿舍内务。放假前期宿舍内流动人员较多,离开时需要关窗、关门,注意防盗。回家途中注意安全,全程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元旦更是不平凡的元旦。我们共同战胜了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年元旦的到来,也是人流量最大的时候,给我国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元旦庆祝之余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外出佩戴口罩,保持手部卫生,主动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主动测量体温。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的垃圾箱,出行前若无可疑症状,可正常出行。若出现可疑症状,建议居家休息和就地就医,待症状消失后再启程。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保护好自身安全。一年的忙碌即将结束,一年的付出变成收获,一年的理想终将实现,一年的岁月用快乐画下句号,元旦是新年的开始,愿工院所有师生在新年里更辉煌,祝元旦快乐幸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