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门诊时间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kioiaza/从京城出广安门乘车南行七十华里,京广铁路西侧二华里处,有一座古城,这便是良乡古城。它以其人物俱佳而得名。
▲良乡古城在北京城的位置卫星照片▲良乡古城在北京城的位置示意图
春秋战国时在燕为中都。西汉时置良乡县,后改为广阳,东汉时仍称良乡。晋时属范阳国,元魏属燕郡。北齐天保七年(公元年)并入蓟县,武平六年(公元年)复置。隋属涿郡,唐圣历元年(公元年)以不从安史叛乱,改名固节,神龙元年(公元年)复为良乡。
▲良乡古城图
据史学家考证,良乡古城遗址,在今窦店村西侧。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公元年)初,契丹势力日强,每当南粮运送幽州时,常在今良乡地域内闫沟被寇掠取,为防寇虏,赵德均为节度使,派兵在此守卫,建城设县,粮道遂通,便有今日之良乡。
▲良乡古城位置卫星照片▲良乡古城位置卫星照片
《长安客话》是这样记述的:“赵德均为幽州节度,于幽州南六十里城盐沟而戌之。契丹无所伏兵,粮道得通……今良乡为陆路之喉,通州为水路之口,古今地险大略相蒙如此”。由此可知,自古良乡作为幽州的南大门,通州作为东大门,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
▲良乡古城城外不远处的良乡塔▲拍摄于年底的良乡塔
良乡亦称盐沟(川),因境内有盐沟而得名,盐沟河发源于宛平县(今丰台区宛平镇)龙门关(口),经良乡古城东南陶村入永定河。旧传其水可煎盐,故名盐沟。盐沟即闫沟。
良乡古城元时通遭运。邑人马京诗云:“沟水曾通胜国漕,空传雪浪势滔滔。桑田已变归皇代,潞曲云屯十万艘”。可见良乡当时之繁盛。
良乡辽时属析津府。金时属大兴府。元时属大都路。明洪武元年(年)隶北平府,永乐元年(年)改北平为顺天府。清属顺天府。今属北京市房山区。
良乡城旧为土城,高二丈。明景泰二年(公元年),筑新垣。明隆庆中期(约在公元年左右),贵阳人安上达任知县筑良乡县城。墙体改为砖石结构,增高至三丈二尺。呈长方形,南北长二华里,东西宽一华里。
▲年8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良乡年8月的日本侵略军在良乡城上年8月日本侵略军在良乡塔合影
良乡城东、南、北门皆有瓮城。瓮门与城门成顺时针转90度开门。即东城门瓮门向南开;南城门的瓮门向西开;北城门的瓮门向东开,成卐字形。西城门独块瓮城。二十年后济阳人王道定任知县,遂完成西门瓮城,而西城门的瓮城门则向反时针方向转90度开,即西城门的瓮门出现了向南开这一反常现象,多年来令人费解。
民间传说、良乡城西门地下有宝,跺地三脚,便有公鸡打鸣,为了保住这宝,便将西城门的瓮门反时针方向转90度开。后来宝被人盗走,公鸡再也不叫了。
事实上王道定将西城门的瓮门与西城门反时针方向转90度开,是适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山水地势,防止水位高时,向城内灌水。
四门命名:东曰迎曦,南曰就日,西曰宝城,北曰拱辰。
城墙周长一千三百丈,约为六华里三分。城墙四周外围有护城河。有与城门相对应的四座花岗岩大石桥,可通马车和汽车。
城墙上端,用砖铺面,平坦宽阔,可并行十余人。设城垛和观望孔。登城眺望远山近水极为壮观。
明崇祯三年(年)城垣破损,曾动工修补。
城墙壁背阴处的砖缝中,生长着金褐色的梗子、镶金褐色边的绿叶卷柏,采后经过温水浸泡后压平,碧绿色的叶片,外镶金褐色宽边,由金褐色直挺的叶柄支撑着,真是雅致美观,作为书签,夹在书内,可以保存良久。
良乡古城内,北门至南门的南北大街垅起,南略高于北。南北大街中心与东西大街交汇处的十字路口,人们称之为大角,大角向东、西方向的两条大街地势遂渐下倾,直到东、西城门,成龟背形。
南大街路西,靠近南门处东西走向的罗府街,是唐初名将燕郡王罗艺,曾在此街设府,因而得名。
城西南角,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取名饮马井。很早以前,这里就曾设立驿站。据《光绪顺天府志》七卷·驿传页载,当时为京师第一驿站,原有马匹,到光绪年间,还有匹,车20辆。院内设房舍、水井和饮马用大水槽。
良乡驿站除传递公文信件外,还有接待来往使节和过往官员的功能。
金朝济南府尹完颜雍的妻子乌林答氏,就缢死在良乡驿站,至今故事仍在民间流传。金大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海陵王完颜亮,杀死兄长金熙宗完颜亶,夺取皇位,称帝改元天德。
▲金代行政建置图▲金世宗完颜雍与乌林答氏▲金大定年间钱币
他为了巩固政权,曾将太祖子嗣和功臣及其后代百余人杀掉,并将宗室葛王完颜雍排挤出朝廷,出任济南府尹。
完颜亮还为了控制完颜雍,下旨将完颜雍的妻子乌林答氏送到京城,这样既可做人质,又可以作非正式妃子。生在官宦之家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乌林答氏,身材窈窕,丽质貌美,举止端庄,典雅聪慧,早已看透完颜亮的贪色无道,她为了顾全丈夫的大局,表明自己的洁白英烈和对完颜亮的反抗,在赴京途中,宿住良乡驿站时,悬梁自缢,并留下遗书,表达她饮恨以行,挥泪两别、进退维谷的两难心境。叮嘱丈夫“卧薪尝胆”、“修德政”、“肃政纲”。
▲金陵遗址位置卫星照片▲金陵遗址照片,20世纪初拍摄▲金陵遗址照片,20世纪初▲金陵遗址照片,20世纪初
后来完颜雍伐讨完颜亮事成,做了皇帝,改元大定,称为世宗。乌林答氏这位历史上的贞节烈女,被记入《良乡县志》五·烈女中,至今传为佳话。如今驿站已去,饮马井街优存。
位于城内西北角的城隍庙街和城隍庙北街,则是由西大街北侧占地十五亩的城隍庙而得名。
城隍庙原来建在城外的西北端,因“有事下庙者,均感不便”和“栋宇倾頺”,于明景泰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动工兴建于城内,第二年九月竣工。城隍庙坐北朝南,层次分明,庄严肃穆。最南端为戏楼,坐南面北,正对大庙山门,四柱八梁,歇山顶,前出檐,顶盖锡片,戏台高出地面五尺,戏台北有一片露天广场,人们通常是站着看戏。
戏楼北约百米处,有一座高约一丈五尺四空牌楼,牌匾的题额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正楷大字。再往北约二十米,是一座汉白玉罗锅式玉带桥,高出地面三米,桥宽两米,长四米,桥两侧镶有栏杆,桥东水池称为礻葬袍,西水池称为御带,池水清澈见底,岸边垂柳随风荡漾。
过玉带桥后,向北登五级石阶,便可以进入城隍庙山门,山门两侧为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和八大怪,均为泥塑,高约二米。穿过山门向前,踏过七级石阶便是城隍殿。前殿供奉的竹藤编制的城隍爷,高约五尺,可以移动。中殿供奉的是铜制城隍爷。后殿供奉的则是泥塑的。每层殿宇独立成院,各院均有配房。正殿两侧则有东西跨院,跨院内松柏郁郁葱葱,幽静清凉,东有侧门,供人任意出入,正门非节日或庙会则不开放。
每年阴历三月初八和九月初八为城隍庙会。城隍庙的东墙外,是一片广场,每逢庙会商贾云集,各设摊位,农业生产工具、农副产品、家庭生活用具,妇女用品、手工艺品、儿童玩具、学生文具,各种小吃,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各取所需。
整个庙会期间,戏楼全天唱戏,说书的、卖艺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有时还有跑马戏的,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此庙几经战火洗劫,最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为平地,今为铁道兵干休所。”
▲20世纪70年代的良乡西门位置照片▲20世纪70世纪的良乡邮局
饮马井街西侧,有一条与它平行的南北走向的街道,称为署前街。因它处于良乡县署衙门前面而得名。
良乡县署建于何时,无从查找,明代正统年间曾作过修葺,并历经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维修和扩建才有民国二十八年大水冲毁以前的规模。
良乡县署位于西大街西头南侧,坐北朝南,面对署前街,四进院,占地约二十亩。门前高大影壁高二丈,宽四丈。两侧一对汉白玉雕石狮,栩栩如生,雄壮威武,给人以震憾感。街门三间,中为穿堂过厅,西侧为报事处和警卫。穿过过厅,迎面为前厅,过厅前两侧房舍为县署办公机关。走过前厅,踏入二进院,县太爷审案大厅便呈现在眼前,院落宽敞,很是气派森严。过大厅再往北,跨入三进院,便可以看到不便于公开审案的二堂,两侧亦有办事机关用房。走过二堂进入四层院,看到的是明三暗五的北房,这里是县太爷的内室,生活用房。
县署西侧跨院为巡捕房和监房。东跨院为警察局办公之所。后院为厨房、传递所及马圈等。
民国二十八年(年)六月十日良乡县署被一场大雨引发的洪水冲跨,毁于一夜之间。
位于北大街西后身的楸树街,是由一棵古老楸树而得名,如今古楸树在人们的精心保护下仍然枝繁叶茂。
良乡是一座文化古城,文庙坐落在良乡城内,南大街以东,东斜街西口路北,坐北朝南,兴建于辽代,经过明代洪武五年、正统十二年和清代顺治十年的重建增修,成了今日之规模。它是历代文人雅士祭祀孔子的地方。
▲良乡古城的文庙图▲良乡古城内的文庙大成殿仍存
孔庙山门外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进山门是一座四柱石基座木牌坊,再向北是一座汉白玉石拱桥,两侧配以汉白玉石栏,桥东西两旁有泮池,池内种有荷花、水浮莲。桥前两侧有石狮一对,左右对称,中间是座高大石碑,记录着孔庙的兴修历史。穿过石拱桥,迎面是前殿三间,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穿过前殿迎面看到的建筑就是大成殿,它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明三暗九,高大宽敞,重檐庑殿顶,顶覆灰瓦。殿内设有孔子牌位。
殿前有月台,月台围以短墙。大成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间。整个庙内有数十株苍松翠柏,显得幽静、庄严、肃穆。大成殿平日锁着,只有一年一度的祭孔时才开放。“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如今只有大成殿和配殿被保护下来。曾为良乡中学的一部分。
▲良乡小学遗址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卓秀书院,位于东大街路南,坐南朝北,青砖瓦舍,典雅气派,为三进院,现为良乡小学。
漆黑大门前一对石狮,石狮后五间北房,中间为大门,大门两旁各为两间,西为厨房,东为餐厅。漆黑大门过道的堂门上悬有黑底绿字横匾一块,上书“菜根书味”四个大字,相传为吴佩孚手迹,意在提倡刻苦读书,学有成就。进入大门后便是第一进院,迎面看到的是过厅式带前廊的五间南屋,中间为穿堂,穿堂中间东西各有一门,可分别进入两边房间。房内宽敞,西为校长办公、休息的地方。东为校部办公室。东西厢房各三间,西厢房为女老师宿舍。通过南房穿堂,进入第二进院,南房五间,作为教室。东西厢房各三间,为学生宿舍。南房东西两侧,有通向第三进院的过道,可进入第三进院。第三进院建筑形式,与二进院大体相,均为教室。
卓秀书院主院东侧,有数排三间一幢东西走向的排房,分别组成几个小跨院,为男老师宿舍和教室。跨院东侧,是一个大的广场,广场中心线稍北,坐北朝南,建有带前廊的一排大教室,称为九间厅,九间厅前后均为操场。南墙外也是一个大的操场。
卓秀书院曾一直为教育服务,清光绪三十年(年)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期改学堂为学校。民国十一年(年)改为良乡县第一国民小学。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停课,到年复课。后改为良乡第一小学。
▲从良乡塔边驶过的列车
良乡古城,古迹的确多,最著名者则是作为良乡象征的昊天塔、乐毅墓、郊劳台、清代黄辛庄行宫、金陵等,本号将另行介绍,敬请期待。
▲拍摄于年的良乡昊天塔▲良乡古城东南部不远的乐毅墓▲清代良乡的黄辛庄行宫旧山石▲良乡古城南门外的郊劳台遗址▲清乾隆年间迎接金川之战将士归来
原创作品首发,版权所有,引用时请注明出处。主要照片为本号作者拍摄于年12月,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详细考证内容和高清原版照片、高清视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