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究竟什么时期开始流行下聘礼聘礼越来越 [复制链接]

1#

《朱子家训》有云: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聘”这个字含义比较多,单说在婚礼的过程中,聘则指的是“文定”。“文定厥祥,亲迎于渭。”语出《诗经》,是指周太王迎娶太姒时的礼节。文定,指的就是六礼中的纳征,表示订婚。而“奁”原本指漆木所制的女性盛放梳妆用具的器皿。后来才指代嫁妆。

《礼记·内则》说“聘则为妻”,“聘”指的是“纳征”。《仪礼*士昏礼》“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纳征”又叫“纳币”,就是在纳吉之后男方派使者到女方家里送聘礼,女方纳聘后,两家的婚事就算是定下来了。徴,成的意思。这里记载的聘礼是玄色和张纁色的帛共五匹,鹿皮两张。

不过历代以来的聘礼都各不相同。秦汉聘礼有三十种之多,有贵重物品,也有实用的物品,也有象征性的物品。《通典》记载,后汉时的聘礼有:玄纁、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嘉禾、长命缕、胶、漆、五色丝、合欢铃、金线、绿得、香草、凤凰、舍利兽、鸳鸯、受福兽、鱼、鹿、雁、九子蒲、阳燧钻,还有五色之始的“丹”、东方之始的“青”。宋明时还有以茶作为纳徴之礼。如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

从汉代开始有了索重聘的礼俗。西汉末,汉平帝娶王莽之女,聘黄金两万斤。王莽立杜陵史氏女,聘黄金三万斤。诸侯纳妃虽不及天子,但也是重聘之风盛行。汉宣帝之子淮阳王刘钦纳舅父张博的女儿为妃,出聘金二百斤。

晋代天子大婚纳徴除了依古礼的玄纁、束帛之外,还加上珪和马八匹;王侯则是束帛加璧、马匹;卿大夫纁、束帛加上羊。隋唐时在聘礼里开始增加钱财,这种风俗从宫廷流行到民间。

元明时聘礼更重,如元代法律规定,上户出聘金一两,银四两;下户无金,银三两。元代的臣子奏议说“婚姻聘财,今之嫁女者重要钱财,与估卖牲口无异。”

而到了今天,男女结婚之时的男方要给女方礼金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不等,有些女方的要求也是十分多,不仅有礼金,也就是所谓的彩礼钱,还要求男方最好有房有车之类,搞得男方压力很大。追根溯源,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风俗,只不过现在的人们将物质看得更重了些......大家认为,结婚时,按照大家当地的生活水平,男方什么条件、给多少彩礼才算合情合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