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6日,享年岁的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在美国纽约去世。离别之际,最令他放不下的,竟是被喻为他“最美的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一直把苏州博物馆当作贝氏的家族项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感情。因此,苏州博物馆被媒体冠以“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这种说法也得到了贝聿铭本人的认可。
贝聿铭是江苏苏州人。历史上的贝家是苏州名门望族,在苏州定居已有多年的历史,著名的“狮子林”曾是他们的私家园林,贝聿铭小时候就住在仅一街之隔的苏州园林狮子林。
由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渊源,在年,苏州市政府曾邀请贝聿铭到苏州做项目。但贝聿铭认为当时的苏州整体环境不够好,单纯盖一个好房子没有什么意义,现阶段的重点应该是先整治全市的环境。等苏州整体环境变好的时候,他很愿意回来接手一个项目。
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贝聿铭的儿子贝定中一直作为学术顾问,为苏州的城市建设作出了很多贡献。就这样,11年之后,直到年,贝聿铭终于接受了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开始着手设计苏州博物馆。
这个拥有“奇异深灰色空间网格”的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博物馆之一。
苏州市博物馆成立于年,后邀请贝聿铭设计新馆,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作为自己的封山之作,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中,让艺术和历史真正彻底融合为一体,为他一生的建筑之路画上了一个完整的总结。
因此,有人评论苏州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半部江南史。”在这白墙黑瓦里,藏着一个江南的情怀。
如若能碰上一个下雨天,漫步在苏州的小桥流水之间,再走进庭院深深的苏州博物馆,不禁会让人想起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但贝聿铭所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因为苏州博物馆位于历史悠久的苏州古城,北边是拙政园,东边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南侧隔河相望的,就是“狮子林”。
此时的贝聿铭已经名满天下,先后在全世界已经完成了很多重要项目,比如丹佛美国国家办公楼、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日本美秀美术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澳门科技馆等一列经典作品。
他见惯了大风大浪,但面对这座面积不大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也十分感慨:“如何在苏州这座古城中设计出既能与周边环境协调,又要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博物馆,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贝聿铭酷爱三角形与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最终,苏州博物馆在贝聿铭的手里变成了一个艺术品,她的美,在于大师贝聿铭关于“自然光”的设计理念,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
大师贝聿铭曾表达过:“这是光与影设计出来的。他只是向自然借光,做到让光影在一天之内,四季之中都呈现出不一样的变换。”
幕墙和几何图形般堆砌的屋顶,配上尺寸极大的玻璃,把整片天光引入室内。苏州博物馆有花窗,但没有繁复的窗格、装饰甚至字画,只是起到一个框景的作用,温和地把景园的风景引入了室内。
在贝聿铭的设计下,苏州博物馆在使用绿植方面相当克制,植物大多选的是松、竹、卷柏、紫藤这些有造型感的植物,水塘里也是寥寥几片睡莲叶子,点缀一下水面。
苏州博物馆的面积并没有大到令人疲倦的程度,东西二廊,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共三层,十九个按主题划分的展厅、一座主庭园、一间紫藤茶室和艺术品商店。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把抽象的设计理念具体化的过程,但抽象的文字描述和具体的样式之间的对应,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相同,很难达成一致。因此苏州博物馆建成以后,既有赞美和盛誉,也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
批评者认为苏州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仅仅是贝聿铭对自己过去作品的重组:比如建筑主体形似“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造型,水边凉亭形似英国的“奥尔茶亭”。
大师在某个阶段的作品有相似性不奇怪,但这样的组合,既不独特,又不具有颠覆性。同时,苏州博物馆的规模,又注定了它很难成为过往杰作的集大成者。从这些层面来看,苏州博物馆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当我们谈论中国博物馆的时候,苏州博物馆始终是我们逃避不过去的主题,倒不是因为苏州博物馆有多少奇珍异宝,而是这座因为建筑本身的奇特和美丽,让苏州博物馆成为中国众多博物馆中一个网红“明星”。
随着贝聿铭大师的逝去,那些虚妄的荣誉也一并离去了,只剩下大师的作品,仍然无言地站立在大地上,等待着时间和后来者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