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https://m.39.net/disease/a_m2i2zp0.html人物名片
林斤澜(—),浙江温州人,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戏剧集《布谷》。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一般取材于农民或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讲究构思立意,风格清新隽永,独树一帜。代表作品有《矮凳桥风情》等。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被称为“短篇小说圣手”,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
在八字桥的大榕树
每次回温,林斤澜都要在八字桥的大榕树下走走。他常指着榕树,对友人说:“那棵榕树,还好兮!”
被文坛称为“短篇圣手”的林斤澜,原名林庆澜,年生于温州。凭借小说《春雷》、《台湾姑娘》,他得到文学界的认可。年,林斤澜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集《矮凳桥风情》出版,一时为人所传诵。这些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兼融温州方言于其中。
林斤澜写作“矮凳桥系列”,源于年秋天他回温州住的那段时间。十四岁离家,从此久居他乡,算来已有四十余年了。回来时,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祖国到处生机萌动,给温州这片土地带来清新气息。寂寞了很久的林斤澜,“像是枯萎了的卷柏一样,见水又吐绿”了,创作激情开始在他的心底涌动。回到北京不久,他便陆续写出了一系列关于矮凳桥的小说。
满是“故乡”的林斤澜著作
扎根于故土的林斤澜,虽然写的只是这方水土上的生灵,却有一股超逸绝尘的气息。他的作品抓住了温州市井中的活跃身影,刻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温州区域吐故纳新的现代风貌。在他的笔下,“温州”随着“矮凳桥”、“鱼丸面”一起幻入文字的时空,从这片土地蒸腾出来一座半空中的城,如山腰的云雾萦绕,俯瞰地上生活的苍生。林斤澜一生创作颇丰,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年,北京作协授予他“终生成就奖”。
林斤澜和夫人谷叶在温州拍的照片
那时候,林斤澜每年都要到温州住一段时间。他和夫人都是温州城里人。夫人的老屋在谢池巷,林斤澜家边是温州有名的八字桥头。那儿有一团墨绿的大榕树,蔽着许多乘凉的人,这是他特别喜爱的地方。
夫妻二人说话都是原汁原味的温州话。说着温州话,就想起故乡的雁山云影、弄堂老屋、风土人情、亲朋好友。比如热夏,夫人进屋,说:“热头气猛兮猛。”林斤澜立刻想到东海边故乡的“打风痴”、“雨打水牛背”、浸在水井中的西瓜和百里坊的伏茶,然后便是整个的故乡。
林斤澜犹爱炒粉干,温州美食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每次回温,他常要住上三月四月。在温州,他很快活,状态像是持久的兴奋。他尤爱故乡的美食,比如炒粉干。在《温州小吃》里,林斤澜写道:“农家待常客或不速之客,就炒粉干。大海碗堆尖,连声说‘怠慢怠慢’端到面前。当饭,也下酒。怎么可以下酒呢,那堆尖的部分五颜六色,嫩黄的鸡蛋(通常是鸡蛋皮切丝),翠绿的新摘蔬菜,棕黑的仙菰,淡红的海米……”
还有遁糖麻糍,最好的是松台山脚吃到的,正宗:“左手心捏麻糍,右手伸大拇指,把麻糍从左手虎口顶出,成空心球遁入红糖卤。用铁笊篱捞起,倒入玻璃盒子里的白糖拌豆粉中,用铜片翻滚,口水早已满嘴了。”
为致敬林斤澜精湛的艺术、富有担当的文学精神以及对温州地方文化的深切情感,年温州市政府与《人民文学》杂志社设立了“林斤澜短篇小说奖”。这是第一个以温州人命名的文化奖项,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短篇小说作者”为评选对象的文学奖项。获奖作家莫言、王蒙、刘庆邦、邓一光、阿乙等,都是当代文坛活跃的、成就卓著的作家。
汪曾祺说,“矮凳桥”让林斤澜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根”。而林斤澜用他的笔向世界宣示,温州不是陌生人想象的“文化荒漠”,亦不是仅有丛生的资本。凝视这质朴自然的市井生活,是一群温州人在瓯越大地上的爱与坚守,而“七山二水一分田”养育出来的儿女们,也可以凭此回望先辈生活的踪影,寻找前方的路。
来源:温州发布
资料:市文广新局
编辑/版式:周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