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正规印花税也疯狂
时寒冰中国股市一直在调控与救市两个坐标之间痛苦地徘徊。当股市自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被人的意志所取代,股市的轨迹就不再是它自己正常走出来的,而更像是主导调控或控制者的手写体。去年5月29日夜,出于对股市泡沫的担忧,财*部连夜决定将印花税率从1‰上调到3‰,股市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出了一波令世界目瞪口呆的大跌,史称“5·30大跌”。今年4月23日晚,财*部、国家税务总局又决定从2008年4月24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3‰调整为1‰,第二天的股市就走出了一波令世人同样目瞪口呆的大涨,两市超过800只非ST股涨停,创出A股市场有涨跌幅限制以来的单日涨幅之最,人称“4·24井喷”。印花税由于被人为装上一个调控股票指数的功能,而受到市场的顶礼膜拜,被神化的印花税似乎正在成为中国投资者心目中的圣物。这是中国股市的悲哀、投资者的悲哀,亦或印花税本身的悲哀? 中国股市的乱源印花税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难以承受之重。据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征收的印花税高达2005亿元,几乎相当于前16年征收的股票印花税的总和。2007年,印花税收入占当年全国税收总增收额的比重竟然高达15.9%,仅次于“三大税”中的国内增值税(21.6%)和企业所得税(19.2%)而超过了营业税(14.4%),一个来历不明的小税种,在税收总增收额中位居三甲,在当今世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而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总额才1800亿元左右。交易成本远高于分红总额。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当印花税作为指数调控工具存在的时候,股市自身的运行规律就被扭曲,而被一双无形的大手,依照某种奇怪的意愿操控着。当这种调控之手屡屡施展威力,就使股市慢慢地丧失了基本的免疫力和基本的自我调节能力。对照股市的走势,结果可能让调控者汗颜,股市几乎从来没有稳定过,要么是暴跌,要么是暴涨,要么是人气低迷到近乎垂死的状态——这肯定不能说是稳定。有人说,中国股市不是熊市,也不是牛市,而是猴市。当然,我们不一定非要用某一种动物来类比这个奇怪的市场,它的本质是*策市,遵循*策的意愿,更确切地说,是遵循某些人的意愿。不同的人对股市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掌控调控工具的人而言,这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制定*策与执行*策的问题。因此,印花税率的变动史,几乎就是一部股市指数变动史。印花税率的调整在中国股市的坐标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也许,只有在我们这个市场,印花税作为一种工具,才会被运用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1991年10月,印花税率从6‰调整到3‰,牛市行情启动,上证指数从180点升至1992年5月的1429点,升幅达694%;1997年5月12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3‰提高到5‰,沪指半年内下跌近500点,跌幅达到30%多。当然,印花税率调整也有失效的时候,1998年6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从5‰下调至4‰,由于力度达不到市场预期,股指不升反降,两个月内震荡走低400点;在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的熊市中,尽管2001年11月16日,印花税率调低至2‰,2005年1月23日又从2‰下调为1‰,都未能阻止股市的下跌,但这并未影响到有关部门灵活运用印花税率这种神奇调控工具的热情。2007年5月29日,著名的半夜鸡叫,印花税率从1‰上调到3‰,引发“5·30大跌”;从2008年4月24日起,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3‰调整为1‰,第二天股市走出“4·24井喷”行情。印花税作为调控工具的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没有2007年5月29日的印花税率上调,市场投资者出于对泡沫的担心难道不知道自觉规避风险吗?当“5·30大跌”引来投资者的愤怒,有关部门成为众矢之的,又慌不择路地救市,救市又让投资者看到了*策底线,于是,股市又暴涨,一直上涨到6100多点创出历史新高。如果说有关部门调控股市(世界上也许只有中国的有关部门以调控股市而不是严格监管为己任)的初衷意在挤压泡沫,使得股市更健康,那么,最终的结果绝对在背离有关部门的意愿。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但它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变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前瞻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股市上涨恐惧不已,而对股市下跌持欣然态度。这种对股市的奇怪认知一直扎根于某些权力持有者的心中。我们不可否认市场的缺陷,股市自然也有缺陷,问题是,热衷于调控股市的人,是否真的认识到了股市所存在的缺陷?即使认识到了,所采取的调控措施是否在对症下药并能解决已有的缺陷?调控者凭什么认为自己一定比市场本身更聪明?倘若对股市缺陷的认识是错误的,采取的措施自然也是错误的,那么,谁为调控失误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没有。于是,在一次调控失败后,我们看到新的调控措施出台,以弥补前一次调控的错误。这样,在错误与修补错误的轮回中,股市也在打压与点火的轮回中徘徊。中国股市,从来没有真正走出自己应有的轨迹,它的轨迹只是有关部门以调控与救市为坐标画出来的不规则的手写体——犹如医生的文字,真正读懂它的人只有书写它的人和接近它的既得利益者,可怕之处,恰在这里,如果印花税这种调控工具被既得利益集团利用,将导致怎样的结局?